科普文章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洋污染

    ①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活动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②辽阔的海洋拥有巨量的海水,所以,尽管从远古到近代接纳了从陆地流入难以计数的各种物质,海洋却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据报道,现在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1万吨汞,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和100万吨有机氯农药。以致海洋局部环境急剧恶化,甚至发生了严重的海洋污染灾害。

    ③海洋污染的现状是:污染源多,污染范围广、程度严重。海洋污染主要包括石油污染、赤潮、毒物污染、塑料垃圾和核污染。目前海洋污染较严重的,就海域来看,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美国纽约湾、墨西哥湾等;就国家来说,有日本、美国和西欧诸国。我国的渤海、黄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虽然汞、铜、铅的浓度大体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但已有局部地区超过了规定标准。其中最严重的是渤海,有的鱼群死亡,渔场外迁;有的滩涂养殖场荒废;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

    ④海洋污染是怎样破坏海水环境的呢?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体的生产力,进而危害鱼类;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在海域中积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乃至人类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而且石油分解时还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危害海洋生物;有机物污染会使海水富营养化,使海藻异常繁殖,赤潮泛滥,破坏生态平衡。

    ⑤现在,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2. (2) 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3)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大体”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 (4) 用一句话概括第④段说明的内容。

阅读下文,文成下列小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①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戏剧当然要铺陈剧情、塑造人物,而非单纯展示技巧,就像说话是为了传情达意,而非卖弄词汇和辞藻。但争论总有原因,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②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如果说写意性是京剧的创作思维,那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正如李泽厚所说,中国戏曲“实际上并不以文学内容而是以艺术形式取胜,也就是说以美取胜”。

    ③“技”的确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然而我们单独欣赏一段技艺表演时的审美心理,还是和欣赏戏中之“技”有很大区别的,换句话说,戏中之“技”从来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存在。事实上,程式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即使是像“云手”这种在今天看来只有美观意义而无具体含义的纯形式,也同样经历了从模仿现实到抽象化、符号化,由再现到表现、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何况是那些还能清晰看出意义所指的程式呢。无数有关故事和人物的内容、想象、观念积淀在形武中,赋予其写意性与象征性,这就是程式的“意味”。如果在运用程式的时候,舍弃了对“意味”的体察而只追求外在形式美,那就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卖艺了。“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④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所有“梅派”传人都演《宇宙锋》《太真外传》《霸王别姬》,但有几人能像杨荣环、言慧珠那样将无奈表现得如此深沉,将情到浓时的欢悦、置生死于度外的从容表现得如此可信?这些第一代流派传人在继承流派艺术特色和技术技巧的同时,非常自觉地沿袭了前人的本体性思维和开创性思维,并结合自身条件,以新的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流派表演艺术,是“高水平传承”的典范,更是“移步而不换形”的典范。

    ⑤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为传统艺术带来新的生存压力与动力,或许也将推动一场广泛、深入而持久的有关传统艺术精神的自省。演人物、讲故事、展示美,是京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更是京剧的初心。重拾初心,才有来来。

(选自2017年9月《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 (1)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 (2) 谈谈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言之“技”的理解。
  3. (3) 作者认为京剧艺术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已知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 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 (1)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 . 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作用。 C . 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监测。 D . 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 . 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2. (2) 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3. (3) 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人提及。

    生物学家布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勒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用昆虫充积在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逐渐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

(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1. (1) 下列不属于第三段中“不可能的事情”的一项是(    )
    A . 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 B . 人类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C . 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卷土重来了。 D . 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世界上的昆虫种类已经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环境本身就有一道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物质,这道天然防线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了。 B . 大自然的平衡原本对人类是有利的,但平衡一旦遭受人类影响破坏过于频繁时,就总是变得对人不利了。 C . 文章多次引用了一些科学家的话来印证作者观点,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 . 文章运用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尤其注重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 E . 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文章。
  3. (3) 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怎样理解《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中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接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 (1)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 . 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 . 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 . 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 . 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 . 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 . 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 . 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3. (3) 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习.平主席在致电法国总统马克龙时首次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他指出中方愿同法方共同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从全球、双边和区域三个层面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球层面,中国领导人多次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为国际社会理解、支持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条件。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带有外在取向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带有内在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的有机结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兼具卫生保障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健康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是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和整体健康福祉的生动诠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并且积极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

(摘编自王明国《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构建路径》

材料二:

卫生与健康问题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历史上与传染疾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同各种疾病进行抗争较量的历史。回顾过去大规模传染病史,天花、鼠疫、霍乱、流感等这些传染病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

正因为人类早期对于传染病的认识非常有限,忽视了合作抗疫的重要性,同时缺乏联合抗疫的条件,导致传染病肆虐,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落后环境下,人们找到传染病的应对办法是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与天花反复纠缠了千年,直到18世纪才第一次发现了真正解决天花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人类史上首次彻底战胜瘟疫。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学会了及时阻断疫情传播、发现并救助感染者,注重改善人类生存卫生环境,避免传染病发生,并逐渐摆脱过去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

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共同抗疫意识的提升使得找出应对病毒办法的时间周期不断缩短,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伤亡与损失也不断减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从远古到今天,病毒未曾在地球上消失过,传染病也随时可能在人类中暴发,我们唯有运用理性和智慧,依靠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全世界联合起来才能打疫情防控的生命健康的保卫战。

(摘编自刘明松《在联合抗疫中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

材料三: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中国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针对疫情采取强有力措施,不仅是在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也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在全面建设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同时,为防止疫情扩散,中国政府出台了阻止病例外流的全面严格管控措施。果断要求对疫情集中爆发地区,实施人员外流的全面严格管控,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遏制疫情蔓延。

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了高透明度,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仅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紧密联系,而且第一时间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信息,为快速采取行动提供了宝贵时间。1月3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瑞士日内瓦记者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中国恪守公开的承诺,体现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在抗疫援助方面,中国派遣医疗卫生专家组,提供医疗物资与援助。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先后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为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帮助,为打赢全球抗疫战贡献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甲英《新冠防疫背景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1. (1) 下列对材料中“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兼具外在取向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内在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 B .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对安全和健康等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的维护。 C .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让人类逐渐摆脱了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 D . 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了高透明度,体现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各类多边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这为国际社会理解并支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条件。 B . 过去,天花、鼠疫、霍乱、流感等大规模传染病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正是因为人类早期认识有限忽视了开展合作抗疫。 C . 中国政府出台了阻止病例外流的管控措施,是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第一时间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信息,则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D . 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向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解决了他们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为打赢全球抗疫战贡献中国力量。
  3. (3)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蓄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为保障电池回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27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江苏省设置了698个回收网点,但当前动力蓄电池回收市场仍存在多重难题。

(摘编自田野《约20万吨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如何避免“爆发式污染”》)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的乱象,说到底还是因为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后端的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和造车速度形成了脱节,车企、回收企业的经营缺少成熟规范的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跨越的关键节点,而一般来说,动力电池的使用周期正好在5年左右,这意味着行业爆炸式增长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已经全面来临。

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给予各种政策优惠和补贴,原本是因为它更节能环保,但如果行业快速增长导致污染问题不断突出,这本身是和新能源的发展初衷相背离的。因此,针对电池回收等行业乱象,必须直面其风险和隐患,在制度层面趁早完善。

比如在回收企业门槛方面,考虑到白名单企业和中小企业、作坊之间的环保投入差距,在退役电池的回收上,前期是否可以考虑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补贴力度?或者加大对技术创新企业的补贴力度?另外,电池回收的准入门槛是否可以考虑设置强制性的标准,以此来避免鱼目混珠的局面。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应该有基本的身份编号,依托现在的大数据基数,实现从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的全流程的可追溯,通过流向管控来避免大量退役电池流向黑市。

类似这些细化的举措,都应该随着行业发展而不断落实。无论如何,新能源汽车毕竟是一个高速挺进的风口行业,在前段造车环节要大力投入,在末端的零部件报废退役处理上更应该提前考虑,及时完善规则,避免行业无序扩张带来的各种污染风险。

(摘编自熊志《退役电池流入黑市,新能源造车要警惕末端污染》)

材料三:

市场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也是如此。客观上,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本身就很复杂,其退役之后的回收拆解也对技术要求很高,若形成自动化拆解生产线,就需要高成本投入。就目前来看,正规回收企业由于前期投入大,需要数量足够多、价位足够低的回收电池来摊薄成本,但这一点很难实现。目前网上出现各种电池回收渠道,其回收价格比正规渠道要高出不少。比如,某平台商家回收三元锂电池的报价为1.5万元/吨,这个价格比正规回收企业的报价高出了近50%的水平。巨大的价差必然导致退役动力电池被黑市截流。

退役动力电池流向不可控的私人领域,这是很危险的事情。由于电池拆解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而私人作坊根本达不到要求,对电池拆解很难控制,造成环境污染在所难免。有环境专家称,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污染3个标准游泳池容积的水,而一块电动车的废旧电池,则会污染30多公顷土地。如果汽车用动力电池被小作坊任性处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将非常可怕。另外,通过透支环境和安全,小作坊获得了成本优势,这会反向推高动力电池收购价,而正规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运转,有时不得不向小作坊收购退役电池,这种市场状况无疑会助长回收黑市扩张,形成恶性循环。

不管是从行业发展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动力电池“善终”问题事关重大,马虎不得,必须未雨绸缪,早做规划。考虑到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技术要求高又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和众多企业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引导产业规范发展。一方面要细化政策,强化落实,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和销售商参与动力电池的回收,形成合理的电池回收机制;另一方面要出台电池技术标准,引导企业生产标准化动力电池,为后期回收再利用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溯源管理、梯级产品管理、报废及惩罚管理等制度。只有让动力电池真正做到“善终”,电动汽车才能当得起环保之名。

(摘编自胡立彪《退役潮来袭! 20万吨退役电池如何安放》)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我国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在江苏省就有许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设置了回收网点。 B . 废旧的汽车用动力电池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必须反对任性处理汽车用动力电池,要加强监管,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C . 动力电池设计制造复杂,动力电池回收的技术要求也高,因而目前还无法形成自动化拆解生产线。 D . 如果不能做到让动力电池真正做到“善终”,那么更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将与它的发展初衷背道而驰,反而会带来新的污染。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废旧电池回收的一项是(   )
    A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7家企业的名单向社会公布。 B . 在“价比三家”后,某新能源车主以1万多元的价格,售卖了自己新能源汽车的电池。 C . 某企业将自己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身份编号,并对其使用流程进行追溯。 D . 某市加大对电池回收企业的补贴,并对电池回收的准入门槛设置强制性的标准。
  3. (3)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造成我国当前动力电池存在“爆发式污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⑴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⑵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⑶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⑷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⑸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⑹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1. (1) 文中“海底飞船”具体指的是(   )
    A . 一种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 B . 我国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 C . 1991年俄、美科学家制造的“和平号”。 D . 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的载人潜水器。
  2. (2) 下列符合第(3)段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
    A . 我国潜水器只能潜到7000米。 B . 我国的潜水器是由钛合金材料制成的。 C . “海底飞船”的构造、工作原理及未来发展。 D . “海底飞船”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 (3) 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例子 B . 作比较 C . 作引用 D . 打比方
  4. (4)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本文标题的是(   )
    A . 海洋强国 B . 世界潜水器 C . 海底飞船 D . 载人航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如镉、砷等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威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

近年来,我国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在中度和轻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这些治理措施消减了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但药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上的隐患。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清除技术,是利用能够从土壤中大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过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种能够吸收、富集并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力的植物,被称为超富集植物。这种技术也称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幸运的是,经过20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净化砷、镉污染农田的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储备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技术的工程实践方面已有良好的储备,但在推广应用层面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安全利用技术,以净化耕地为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所需启动投资相对较多。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多,但从运行的第二年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的后续运行维护费用即可显著降低。很多情况下,在开展植物萃取修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间套作方式与当地的种植业有机结合,既保障农产品的卫生品质,同时也可以保证农户的收益。从长远来看,植物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术的总成本。

材料二

河南省2014~2019年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统计图

材料三

虽然中国口粮亩产世界领先,但玉米、大豆等重要饲料类作物亩产远低于以转基因种子为主的美国、拉美地区,单产不足农业发达国家的60%。玉米、大豆提高亩产,还需要依靠生物育种技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但是,在产业发展、科研体系、技术攻关三个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其中,生物技术是当前中国种业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核心短板。中国行业科技整体仍处于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的发展阶段,而美国的种业技术已经步入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生物技术育种阶段,在全球种业竞争已经步入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大背景下,中国种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原创性少、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落后于人,面临“卡脖子”的窘境。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短板,也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会议明确,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此前,生物育种作为前赡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已经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1.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影响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 B . 对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施用药剂,短期内比较有效,但从长远看,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而且可能影响耕地的生态功能。 C . 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技术的工程实践方面没能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一是不重视,二是资金少。 D . 2014年至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逐年增长,而耕地面积则呈现波动变化状态。
  2. (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而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从根本上清除重金属。 B . 2014~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逐年增长,2017~2019年河南省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增幅明显。 C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是中国在杂交育种和生物育种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生物技术面临“卡脖子”的窘境。 D . 认识到当前种业存在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种子问题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3. (3)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各项中不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项是(   )
    A . 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 B . 通过间套作方式,将种植超富集型植物与当地的种植业有机结合,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同时也可以保证农户的收益。 C . 要想保证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必须保证耕地面积逐年增长,因经济发展侵占耕地的行为一定要禁止。 D . 以增强中国种业生物技术的原创性,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为突破口,发展中国种业,保障粮食安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

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

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

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

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在叶面上流动的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B . 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被发现,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 C . 人类已能在塑料表面和织物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D . 叶面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使水滴定向滚动,从而使水稻具有了疏水功能。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点出说明对象,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 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溃的能力是受荷叶表面植物蜡的特性启发。 C . 为了体现自清洁革命的光明前景,作者采用了把类似荷叶的结构“作为人体植入材料”的事例。 D . 从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地球生物身上学习它们的智慧,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3. (3)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说明。
实用类文本阅读

简单来说,雷达的工作无非是两件事——扫描和跟踪。扫描,就是将目标检测出来,并获取其距离、方位、速度等参数。雷达截获目标后,就可以转为自动跟踪,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观测和记录目标的航迹,并计算出下一步目标出现的位置。雷达的跟踪,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锁定”。

雷达对单个目标的跟踪,包括距离跟踪和角度跟踪。

在距离跟踪里,目标回波信号与跟踪脉冲共同进入时间鉴别器,对二者的时间差进行比较,之后误差电压会输出至控制器,控制跟踪脉冲发生器提前或延迟工作,使跟踪脉冲与回波信号趋于重合,以实现距离自动跟踪。

角度自动跟踪则依靠角误差检波器检出误差信号,随后,经过放大的角误差信号驱动雷达天线的俯仰和方位伺服电机(相控阵雷达上是移相器),形成闭环控制,使雷达波束始终自动对准目标。

雷达的跟踪,在技术手段上主要有四种体制。

第一,单目标跟踪(STT)。早期的炮瞄雷达、火控雷达采用这种体制,而对于现代火控雷达,STT只是工作模式之一,可用于引导半主动制导导弹攻击目标。在这种跟踪体制下,雷达会对准单个目标发出更频繁的脉冲,典型的重访时间为0.1秒,也就是1秒钟对目标完成10次量测,实现对机动目标的精确跟踪。好比追星族在路上看到一位明星,就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脖子一直跟着转,直到目标走出视野。

第二,自动检测及跟踪(ADT)。常用于民用空管雷达和军用对空监视雷达、机载预警雷达。在这种体制中,雷达天线不会因为跟踪目标而“凝视”某个方向,扫描时怎么转的现在还怎么转,通过多次扫描目标,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属于同一目标的数据进行关联,逐一形成每个目标的航迹。其数据率受制于雷达天线旋转的速度,目标重访时间为1-12s,但优势在于能同时跟踪大批量目标。好比追星族在机场候机大厅四下打望,看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影帝、歌后、女团、鲜肉,但他不盯着其中任何一个人看,只是统统记在脑子里,依旧继续打望。

监视雷达多采用自动检测及跟踪或边扫描边跟踪的模式,如E-3A预警机安装的AN/APY-1雷达,在顺次获得目标7次回波后即可建立跟踪。

第三,边扫描边跟踪(TWS)。曾广泛用于早期的飞机着陆引导雷达、火控雷达和机载雷达。它与上面ADT体制的区别在于,观测区域更小,所以能在对一片扇形区域进行快速扫描的同时,完成多个目标跟踪。好比追星族只盯着机场到达口,飞速打量着出来的每个人,并把明星从人堆里区分出来。

机械扫描的火控雷达处理多目标的能力相对有限,SU-27早期型装备的N001雷达,在边扫描边跟踪模式下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确定打击目标后转为单目标跟踪方式,引导R-27导弹攻击。

第四,相控阵跟踪。电扫相控阵技术的出现,使雷达波束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转换扫描方向,因此既有STT的高数据率,也具备ADT的多目标探测能力,是现代火控雷达的更好选择。就好比成百上千个追星族站成几排,一人拿着一个激光笔,看见各自的偶像就用光束照过去。

相控阵雷达的波柬控制能力强悍,使机载雷达能实现对10-20个目标的同时跟踪。装备F/A-18E/F的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

(摘编自《火控雷达是如何对目标进行锁定的?》,光明网2021年9月14日,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间鉴别器对目标回波信号与跟踪脉冲时间差进行比较,之后误差电压输出至控制器处理,实现距离自动跟踪。 B . STT对准单个目标发出频繁脉冲,典型的重访时间为每秒对目标完成10次量测,实现对机动目标的精确跟踪。 C . ADT的数据率受制于雷达天线旋转的速度,好比追星族在机场候机厅四下打望,发现目标,统统记在脑子里。 D . 机械扫描的火控雷达处理多目标的能力虽然相对有限,但它确定目标后转为单目标跟踪方式,引导精准打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雷达的跟踪也叫“锁定”,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观测和记录目标的航迹,并计算出下一个目标出现的位置。 B . 雷达对单个目标的跟踪包括距离跟踪和角度跟踪。无论哪种跟踪,都需要依靠角误差检波器检出误差信号。 C . 自动检测及跟踪的优势是能同时跟踪大批目标,常用于民用空管雷达和军用对空监视雷达、机载预警雷达。 D . 相控阵跟踪能够在对一片扇形区域进行快速扫描的同时,完成多个目标跟踪,具备ADT的多目标探测能力。
  3. (3) 本文在说明雷达的工作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体内的战争

张润民

自然界中,能致病的细菌、病毒就有近百种。这些入侵者从人的皮肤呼吸道等进入人体进行繁殖兴风作浪。人体为了抵御这些万恶的“侵略者”就不能没有一支坚强的“部队”来保卫自身的安全。

由于细菌、病毒微小,人们肉眼看不见,直到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才揭开细菌的秘密。19世纪初,魏尔啸借助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病毒的秘密,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揭开人体生理病理的面纱,人们才知道人类体内有这支“国防军”——白细胞“兵团。”

人体内的信号“队伍”是怎样灵敏地知道敌人的入侵呢? 18世纪中叶,俄国生理学家梅契尼科夫第一次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把一根玫瑰刺扎进自己的肌肉中,几小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到形形色色的细胞已把这根刺围得水泄不通。于是梅契尼科夫推测:这些细胞是被某种反应召唤来的。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博伊登继续研究“信号部队”报 警之谜。他设计了一种盒子,并用一种渗透材料将它分成两个格子,在第一格里倒进含有白细胞的溶液,第二格里倒进含有外来物和对抗这种物体的血清。几小时后,他发现大量白细 胞通过渗透材料云集到第二格里去了。1967年,美国免疫学家斯奈德曼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在血清中,细菌的细胞壁与血浆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补体分子。他将补体分子注入实验动物的皮肉,几小时后,注射部位的周围便集结了许多白细胞。

人体内“信号部队”的识别能力,比计算机的图像识别要高明得多。它们不仅能发现“敌 人”发出“警报”还会产生化学反应,使“战区”周围的血液流动放慢,血管壁的微孔加大,以便细胞部队容易进入“战斗阵地。”当体内的细胞部队接到集合通知后,第一个出战的是嗜 中性白细胞组成的细胞部队,它听从淋巴细胞指挥,用化学反应激活每个成员.开始吞噬入 侵的细胞,放出有力的“消化酶”和特殊的氧分子,把它们迅速消灭掉.但自己也会受到一些 伤亡。接着是巨噬细胞部队,它像现代化部队一样,装备精良。它围剿那些未被嗜中性白细 胞所吞噬的敌人,一个个彻底消灭。经过一番天翻地覆的战斗,细胞部队终于战胜了“入侵者”战场上留下一些阵亡的嗜中性白细胞残体和死亡组织。巨噬细胞打扫成场后,又临时集结“填充部队”,这样“战争”的创伤逐渐得到恢复。

癌细胞是人体细胞部队的“叛徒”。因此,细胞部队不仅要抵抗外敌.而且要消灭内乱。 一旦发现细胞癌变,就毫不留情地消灭;消灭不了,就集中兵力,将它团团围住,不让其扩张。 所以有些先期癌症,被白细胞包围后不要让它扩散,采用化疗效果好,也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癌细胞会扩散呢?因为某些癌细胞的分泌物像孙悟空撒出的“瞌睡虫''一样.是一种具有“障眼”功能的特殊物质,麻痹细胞部队,影响细胞部队的识别能力,偷偷跑到体内其他地 方繁殖,这就是癌症的可怕之处。

人的体质好坏,与人体细胞内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蛆成的免疫系统有直 接关系。某些病人体内的“信号部队”不分敌我,把身体组织当做外来“敌人”而加以攻击, 把外来援助的细胞也当作敌人,造成双方内战不休,体无宁日。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就是这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医生较为棘手的疾病。

细胞大战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战斗。这种人体内的战争与机理至今还有许多谜。各国医学科学家正在不断地研究“新武器”去助细泡“大军”一臂之力,以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症。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俄国生理学家梅契尼科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玫瑰刺扎进人体肌肉时,体内的白细 胞会第一时间主动做出反应。 B . 嗜中性白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性,它能释放出“消化酶”和特殊的氧分子,吞噬入侵的细胞,同时自身也会出现伤亡。        C . 细胞癌变后,细胞部队会包围消灭不了的癌细胞,阻止其扩散,这也是癌症早期采用化疗手段效果较好的原因。 D . 如果“信号部队”把身体组织和外来援助的细胞都当做“敌人”加以攻击,那说明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出现问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它不仅能抵御外界病原的侵袭,还能维持体内的平衡,发现癌细 胞并彻底消灭它。 B . 博伊登通过实验发现了白细胞在人体遭遇入侵时迅速集结的根本原因,斯奈德曼对此 又进行了补充研究。 C . 巨噬细胞吞噬力强,它既可吞噬掉术被噂中性细胞呑噬的敌人,也可吞噬掉嗜中性白细胞和死亡组织。 D . 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细胞,它具有隐廠性此时转移、会扩散等特点,这也正是人们谈癌色变的重要原因
  3. (3) 为什么说“细胞大战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战斗”?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空间站,被称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为早日建好新的空间站,进而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无数中国航天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就是这一征途上的重要节点,它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如果把空间站比作一个房子,要想建得好,离不开牢固的材料。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使命,就是把主要建材运上太空。搭好房子,还要添置物件,2017年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就像快递小哥,负责运输各类补给。房子布置妥当后,需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通过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进去“居住”。这三类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实现“房子+物品+人”的愿景。所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这也说明:建设空间站,我们有能力正式动工了。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从“一室一厅”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由3个舱体组成的“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未来空间站,“户型”升级记录着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科技探索与追梦历程。从“装修”看,无论是让航天员实现更久在轨停留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还是单翼翼展约30米、用以提供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的柔性太阳翼,都秉持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未来,除了核心舱“天和”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外,实验舱“问天”和“梦天”都将用于科学实验。

浩渺深空,行路漫长,接力“长征”,任重道远。当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宣告中国进入太空时代。现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人在太空安家变为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在太空深处居住生活研究、勇攀科技高峰的又一个“家”。

(选自202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空间站”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间站是航天员居住的“太空之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B . 空间站由房子、物品和人组成,标准的“户型”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C . 能否建设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唯一标准。 D . 中国空间站将由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和“天和”三部分共同组成。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B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C . 从“装修”看,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柔性太阳翼都秉持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等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D . 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安家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博物馆的AR应用

越来越多的AR应用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AR应用不再仅仅局限于游戏领域。现在AR应用走进了博物馆这种艺术领域。

近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热闹非凡。艺术家们将杰克逊·波洛克画廊变成了他们个人的AR游乐场。该画廊由这些艺术家掌管。他们创作了一个AR应用程序MoMAR Gallery,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

对于外行来说,画廊还是原来的模样。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独特的“滴画法”作品还像以往一样原始、醒目。但对于那些已经在手机上下载了MoMAR Gallery应用程序的人来说,画廊里呈现的印象派绘画仅仅是参考,该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这些参考点识别并使用AR重新诠释这些名作,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向MoMA的守门人和博物馆馆长发起挑战。有的作品被重新创作,有的被完全修改。一位艺术家在交互式插图中重新绘制了一幅波洛克的作品,并将此画作放在了INS上,用户可以对这些作品点赞。

AR应用改变艺术世界的形势在慢慢形成,许多博物馆最近才开始采用基于AR应用的观赏模式,以提升客流量。但目前这种新形式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用这种方式是否不尊重艺术家以及是否对艺术家及其作品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虚拟入侵呢?

AR应用于博物馆,只是一种激发人们参与的方式。“博物馆显然也想紧跟时代的潮流,做到与世界相通,像静态艺术这种领域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达拉斯艺术博物馆负责人表示。

“当你认为艺术定义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时,你也必须接受这些价值观是由社会来定义的。”Damjan Pita表示。他和David Lobser 是MoMAR的核心人物。MoMA并没有对艺术家们开发的这款AR应用发表评价。但是这场艺术变革即将走向全球。Lobser和Pita表示,中国、德国和塞尔维亚的艺术家都希望利用MoMAR的开源软件来实现对自己所在城市的著名博物馆的虚拟收购。

尽管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来规定艺术品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情,但博物馆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时,他们需遵守该机构制定的规则。例如同意不会摄影拍照,或触摸绘画作品。目前,“虚拟侵入”还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新概念。比如4月份,新泽西州、佛罗里达州和密歇根州的居民对AR游戏《Poké monGo》发起的集体诉讼中,他们声称:这个火爆的AR游戏引发了大批玩家入侵他们的居住地。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居民将虚拟地点归为其私有财产是否合法,日后有可能会针对这些问题明文规定,或者制定法律条文加以约束。

  1. (1) 下列对文中“AR应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R应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变艺术世界的形势在慢慢形成。 B . 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艺术品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情,但博物馆也制定一定规则。 C . AR应用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走进博物馆艺术领域来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的应用。 D . 许多博物馆紧跟时代潮流,最近开始采用基于AR应用的观赏模式来提升客流量。
  2. (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手机上下载了MoMAR Gallery应用程序,是为了使用AR重新诠释这些名作,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向MoMA的守门人和博物馆馆长发起挑战。 B . 掌管画廊的艺术家们将杰克逊·波洛克画廊变成了他们个人的AR游乐场,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 C . 中国、德国和塞尔维亚的艺术家利用MoMAR的开源软件实现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著名博物馆的虚拟收购。 D . 因为“虚拟侵入”目前还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新概念,也没有制定法律条文加以约束,故大批玩家入侵部分居民的居住地。
  3. (3) 根据文中内容,说说对于虚拟入侵博物馆,应该如何对待。
实用类文本阅读

在学校的近旁你有时会看见学生们带了些玻璃器在春水灌溉过的稻田中或路旁清水的池沼里的水草间找寻些什么。他们是在找寻水螅。水螅是不引人注意的着生在水草等处的小生物。它的身体像条橡皮管底下蒙住的,上端有一口口旁生着六条或更多的触手。它的身体细到像针一般只有几分(1分等于0.0033米)长,颜色普通淡褐色,但也有绿色的。它是小动物,用触手捕食更小的动物吃。它的身子和触手会伸长,也会缩短——缩短到像一个线结。如果把它捉来养在平边的,即方形或长方形的培养器内,放些水草和水蚤进去置在近窗口处它便生活在向阳的一面,可以观察它的生活史。

这些小生物被人看见,据科学史上的记载早在1702年。当时有一个荷兰人叫雷汶胡克

的用了简单的显微镜察见了许多小东西水螅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它被人详细地研究却是在

1740年以后。那时有一个日内瓦人叫忒兰勃利在海牙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在离海牙约莫三

里路的乡下池沼里因找寻水生昆虫看见了水螅。他当它是一株小植物,他当它的触手是一朵花。他知道植物中如含羞草是会动的,水螅这种小植物会运动自然没有什么奇异。他把它取回养在玻璃缸里。但是水螅不但会运动而且会移动。它会弯下身去,生触手的一端吸住支持物,一面提起基部移一点路再固着于别一处。忒兰勃利见它在玻璃缸内移动了。遂觉得它不是植物。一定是动物。他又做了一个试验,把水螅直切为两段经过一个时候他见下半截的上端生出触手,变成一个完全的水螅。他不晓得动物会有这样强的再生力,单知道植物是会出芽支的,这种现象使他相信水螅是植物。 又一回,他看见水螅捕食一个小水蚤他遂又相信它是动物。别一次,他看见它抽出芽来又以为是植物。又一次,他看见它生出一个卵他又以为是动物。水螅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呢?忒兰勃利的心中盘旋着没法解决。

忒兰勃利的试验不止此,他还把一个水螅,直劈为四条每条变成一个完全的水螅他又把它切成几片,拼合起来做成一个七个头的水螅。但在科学上像忒兰勃利那样做细巧的试验的人是不多的。人们找寻水媳把它培养起放些水蚤给它吃,目的是观察它的生活史。看它怎祥从体侧突起芽头芽头怎样生出触手怎样脱落之后成为一个新个体又怎样近基部的体侧突起来,成为一个临时的卵巢产生一个卵。又观察那卵如何发育为新个体。它的触手上近人已知道有一群群的刺丝胞,能射出标枪投中水蚤它就麻痹,更弱小的小虫就会死去。这标枪忒兰勃利没有看见,他但见它吃水蚤或昆虫的小幼虫及鱼和鼓虫不吃水螅咬一咬便吐掉。从前使忒兰勃利眩惑过的水螅为什么有的褐色有的绿色的问题近来也已知道了一点。近来知道绿水螅体中的绿色不是它自己固有的颜色而是生活在它的体中的一种小绿藻。如果把绿水媳的卵放在暗处发育起来没有小绿藻加入时就会成为白水螅,并不现绿色。这样的小动物体内还有别种生物住着真有点奇特。

水螅的生活史近来已经知道得很明白了它和薮技虫、水母之类为同类是腔肠动物的一

种。这类动物大多数都生活在海里只有少数移住到淡水中。只是很可惜培养者虽极注意培

养水螅,可是少有能够生活到两年以上的。它如生活在自然中生命大概还要长养在培养缸中促短了它的生命。

(摘编自周建人《水螅的故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科学史上的记载十八世纪初期,荷兰人雷汶胡克观察到了水螅但是水螅被人详细研究是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以后。 B . 水螅再生能力很强式兰勃利曾把一个水螅直劈成四条每条都成为一个完全的水螅,而且切片组合能做成七个头的水螅。 C . 水螅的颜色一般是淡褐色也有绿色的但是这种绿色的水螅本不是它本身的颜色而是因为里面寄生着小绿藻。 D . 材料第三段写人们观察水螅的生活史连用了四个“怎样”,这表明人们与忒兰勃利一样都对水螅做了细巧的试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从学生在水中寻找东西写起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也使本文具有生活趣味并引出下文对水螅的介绍说明。 B . 材料第二段详细地说明了忒兰勃利判断水螅是植物还是动物观察实验的过程,表述严谨文字准确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 C . 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大多生活在海水中但是移到培养缸中的水螅很少有生活到两年以上的作者对此种行为进行了批判。 D . 材料语言亲切自然生动形象,如“它的身体细到像针一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水螅身体细长的特点。
  3. (3) 有人认为将标题“水螅的故事”改为“水螅”更合适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观点与理由。
实用类文本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玻璃。不过,你是否知道,你看到的那些玻璃也能像纸一样被任意裁剪吗?这种不可思议的科学现象究竟是什么原理?

其实,这种现象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发现了,它不仅真的存在,我们甚至不需要借助“高大上”仪器的帮助就能完成,你只要拥有一样东西就可以让神奇的一幕发生,这样东西就是水。

在水中,人们拿起剪刀,之 后就能让玻璃像纸一样被裁剪,人们发现玻璃既没有崩坏掉,也没有稀碎的玻璃碴,甚至还能剪出各种形状,这是为何?

其实,其中的原理还真有点复杂。首先,我们要知道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从化学键来看,硅和氧遇上后,它们会默契地形成一个四面体结构,大致可描述为是4个氧原子包围了1个硅原子,而存在于硅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就是让两者相互结合的共价键。不过,这个堪称“顽固”的四面体——二氧化硅存在一个弱点,那就是它很容易受到水中名为氢氧根的亲核攻击。在它的攻击下,硅原子十分容易被氢氧根拉拢,妥协后的硅原子,会因硅氧之间原本存在的共价键,很容易被氢氧根折断。这种过程被称为“玻璃的水解”。简单来说,在氢氧根的打压下,导致玻璃分子原本稳固的结构崩塌了,硅原子和氧原子也因此断裂。这么看来,在水下人们剪玻璃的时候,水会帮你将玻璃从内部弱化,从而使得我们在裁剪玻璃的时候格外轻松。

你可以这么理解,将玻璃放在水下,这个时候玻璃表面能和水暗自结合,它们会因此不再孤单,它们的行为顺带缩小了水和玻璃内部结构的能量差。或者说,一片玻璃在没有丢入水里之前,它原来的分子十分和谐,它们手拉着手。当玻璃被放置在水里后,这一现象发生了改变,一旦水分子发现,之前手拉着手的它们有所懈怠,导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那么坚不可破的时候,水分子就会顺势而上,破坏玻璃内部存在细小裂纹的分子连接区域里,这会使得此时的玻璃很容易被裁剪。

玻璃工人们在切割玻璃的时候,也总结出了这么一条经验,那就是他们会在切割刀划过的玻璃面上沾点水,之后人们想要折断它就会很轻松。这一点就利用到了水能够降低人们裁剪玻璃时所需的外力,并且也很容易让它已经出现的裂口更容易控制。去过眼镜店配眼镜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制作眼镜片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向镜片不停地喷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玻璃更听话,更易被打磨。

看到这,我想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我们在洗杯子或是喝水的时候,那些玻璃不会破碎呢?这是因为你手中的那个玻璃器皿没有裂痕,它处于完好的状态,也就导致氢氧根找不到它能攻击的弱点。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室温环境下,水里的氢氧根相对较少,这使得该环境下,完好的玻璃被水解的速度变得异常缓慢,有一组数据指出,将二氧化硅玻璃丢在pH值为8以下的溶液里,一年下来,它只能水解10纳米左右。如果说这个玻璃容器上有细小的裂痕,或是说它经常被人们拿来盛放碱性高温液体的话,那么这个玻璃容器的水解速度就会有明显的改观。有些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一些用久了玻璃杯,它们的表面看上去并不清透,似乎被一层白雾包裹,这层白雾怎么洗都洗不干净,这其实就是水解等腐蚀作用留下的印记。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玻璃看作是由不少四面体为基本单位串联而成的一个巨大网状构造。这种网状构造能在外力的施压下被扯破,比方说水就能让这种网状构造的破裂程度开启快进模式,然后在此发生分解反应,从而加速这一裂纹的扩张路径。

(摘编自《神奇的科学现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水中,玻璃能像纸一样被任意裁剪,还能被剪出各种形状,甚至不需要借助“高大上”仪器设备。 B . 玻璃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的硅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受到水中的氢氧根攻击后会变得牢固。 C . 制作眼镜片时,工作人员向镜片不停地喷水,这是利用“玻璃的水解”原理,使之更易被打磨。 D . 有裂痕的玻璃器皿盛放碱性高温液体和完好的玻璃器皿盛放清水相比,有裂痕的玻璃器皿水解速度快。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玻璃也能像纸一样被任意裁剪”“拥有一样东西就可以让神奇的一幕发生”这些语句激发了阅读兴趣。 B . 文章第四段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阐释玻璃能够被裁剪的原理,既科学严谨又形象生动。 C . 文章思路明晰,行文大体顺序是:由现象入手——阐释原理——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D . 文章中先主后次,说明人们洗杯子或喝水时玻璃杯不会破碎的两点原因,且详略有度,各尽其意。
  3. (3) 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简要概括“裁剪玻璃”的必备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裏,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种,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 . 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C . 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D . 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襄,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 .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C .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D .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 (3) 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整体上看,红色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是助力红色旅游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2020年暑假,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成为主力人群。红色旅游城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用生动易懂的方式把它传达给游客。西安和北京之间开行的Z44/3次火车,专门设置了“学唱陕北歌”“梦回延安”等多个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板块,游客一上车就可感受浓浓的陕北风情和火热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景区还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增强用户体验,满足年轻人需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也带火了一些红色旅游地,使其成为“网红”景点。

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有着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在分享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充满敬仰。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人们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让红色旅游大放光彩。

(摘编自何欣禹《红色旅游越游越精彩》)

材料二:

2021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类景区受到了年轻游客追捧。而“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上涨,标志性高层建筑的观景台成为年轻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选项。海洋馆、游乐园等亲子游热门景点也迎来大幅上涨。

(摘编自李培乐《红色旅游成年轻人旅行新风尚》)

材料三: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新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井冈山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红色培训系列课程,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江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比如,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赣南脐橙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在全国首创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全新宣传营销模式,前往北京、福州、厦门等60多个城市举办特卖活动,让利热卖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旅游品牌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的结合。他们组织推进全省旅游推广“四个一”工程,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摘编自朱虹《红色旅游贵在创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20年暑假期间,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表现出红色旅游的年轻化的趋势。 B . 中国人骄傲于新中国成就,敬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人们再燃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 C . 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的出现,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的上涨,表现出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特点。 D . 井冈山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了富于特色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学思结合。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人有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加之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贴近游客需要,因此文化旅游愈发红火。 B . 2021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城市观光景点广受欢迎,而海洋馆、游乐园等亲子游景点无人问津。 C . 红色旅游景区突出文化内涵,采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利用先进技术,为红色旅游再添助力。 D . 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3. (3) 从材料来看,怎样才能促进红色旅游在相应景区健康快速发展?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很多就有可能是太空来物。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知的“航天育种”。

实际上,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选种。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种子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必须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13-14%。每份搭载种子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3000粒以上,大粒作物一般应在1000粒以上。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公斤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

第二阶段是诱导。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使植物产生各种基因变异。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诱导其“变”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第三阶段为选育。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因为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必须要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繁殖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这个过程很漫长,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航天育种是不是转基因?有很多人疑惑于这个问题。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即使没有上太空,种子的基因在地球上也会有变化。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科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即使是太空飞行回来的当代种子,也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

材料二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三个独立掌握空间飞行器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在航天育种方面,三个国家各有特色。目前美国航天工程育种工作计划主要涉及在种质创新、药品生产、生物反应器以及生物采矿等几个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太空生命生存条件。俄罗斯的研究重点则是空间植物栽培研究,曾在国际空间站上完成了豌豆的连续世代循环栽培,以及成功种植超矮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

自1987年以来,在“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先后13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5次利用飞船及多次高空气球搭载了70多种植物的2000多种品种的种子,涉及到粮、棉、油、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多个方面。已进行的项目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绿豆、黑豆等豆类作物;棉花、烟草、香蕉、莲子等经济作物;油菜、番茄、黄瓜、甜椒、西瓜、甜瓜等蔬菜作物;曼陀罗、兰花、玫瑰等花卉,红豆草、紫花苜蓿等牧草,人参、甘草等中药材。

比如说,经卫星搭载处理后获得的博优721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大面积亩产量达700多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优质、高产的水稻华航1号、芝麻新品种航芝1号、食用菌太空金针菇等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普遍欢迎。同时,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创造了一批目前利用传统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材料,如特早熟小麦、特大粒莲子太空莲3号、特大粒红小豆突变系等,将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育种是个接地气的行业,已经有多个地区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收益。早在1994年,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就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将白莲种子送上太空,以提高白莲的产量。2002年、2004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第三次航天搭载,先后选育出太空莲、星空牡丹、太空娇容等一批白莲新品种。自此,广昌白莲具有了生育期长、花多、蓬大、结实率高、颗粒大等特点,其中太空莲36号品种平均亩产量提高到80―10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一倍多,使莲农经济效益增长了一倍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白莲产区的主栽品种。

可见,航天育种的研发与应用,有很大的空间。就社会经济效益而言,航天育种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证其它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2006年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高,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4-5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其中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1. (1) 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 B . 航天育种对搭载上天的种子数量、质量都有严格要求。 C . 太空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植物种子产生基因变异。 D . 航天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种子都生成优质的基因。
  2. (2) 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着重于将改良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B . 得到国家有规模、有计划的大力推动。 C . 在育种和实践应用方面都看到了成效。   D . 以花卉、药材的品种改良为主要方向。
  3. (3) 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的现状和未来并不容乐观的理由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航天育种业投资周期长,难以获得收益。   B . 一些航天育种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C . 国家进行航天育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D . 航天育种业普遍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4.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航天育种培育出来的品种具有哪些优势?请用几个短语来加以概括。
  5. (5)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