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题库

唐代,应试者为增加及第可能,将自己诗文编辑成卷轴,在考前呈送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称为“行卷”。唐代“行卷”之风(    )
A . 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 B . 有利于经世人才的选拔 C . 促进了文化的开放包容 D . 不利于科举制良性发展
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表所示)这可以说明当时(    )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1.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201.58

139.8

40.56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 . 商品经济发达 B . 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 . 阶级矛盾激化 D . 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初年,由于地主势力受到打击,各地都有不少荒田可以开垦,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明代中后期以后,在赋役负担、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冲击下,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各级地主的手中,乡村社会分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明代地主占有的土地,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当时的佃户大致可以分为钦赐佃户、官田佃户、佃仆、一般佃户四类,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

——摘编自高寿仙著《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

材料二  明清时期,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自耕农经济的变化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下图是唐代大将军苏思勖墓中的乐舞壁画。中间在表演胡腾舞的是头包白中,身穿袖衫,腰束黑带,深目高鼻的胡人。两边是九个弹奏各种乐器的乐工和两个伸臂高唱的歌者。该壁画(   )

A . 是唐代繁荣、开放社会风气的反映 B . 是研究唐“传奇”的重要参考 C . 反映了商品经济下市民的娱乐生活 D . 是研究胡汉生活差异的直观史料
《中华文明史》在评述某一朝代的官僚制度时,写道:“(其)对于效率与制衡的追求,并非体现于运作流程的分割与制约;而基本上是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这一朝代是(    )
A . 汉代 B . 唐代 C . 宋代 D . 明代
如图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

A .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 . 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 . 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D . 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下图是秦朝一重要官职的官印,后世官职中与其职能最相近的是(   )

A . 汉武帝时期的刺史 B . 唐朝的刑部尚书 C . 明朝的内阁首辅 D . 清朝的军机大臣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A .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 .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唐朝进士科诗赋题,主题多是景物题咏或怀古,如《山出云诗》、《金谷园花发怀古》。宋朝进士科诗赋题,出现了大量诸如《龙船习水战诗》、《悬爵待士诗》、《主圣臣贤诗》之类的主题。以上变化说明(   )
A . 宋朝重视官员政治素养 B . 唐宋进士考试题材单一 C . 理学推动科举制的成熟 D .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古代皇帝分散相权常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   )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西汉、唐朝分散相权的措施分别属于
A . 西汉属前者,唐朝属后者 B . 西汉、唐朝均属后者 C . 西汉属后者,唐朝属前者 D . 西汉、唐朝两者兼有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今日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雅典模式:“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英美模式: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政治传统与雅典民主的特点。
  2. (2) 据材料三,概括“光荣革命”创造的完美政治设计,并说明该设计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
  3. (3) 材料三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以来,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一直未间断。唐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理性而有力的批驳。柳宗元提出“制”和“政”的概念,认为秦灭亡于人怨沸腾的暴政,而非郡县这种制度形式。“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周走向灭亡是因为诸侯“无君君之心”,而秦“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长期以来关于秦朝速亡在于不与诸侯共享天下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和国家权力的集中。柳宗元还质疑分封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这样即使“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尽管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是出于个人自私的打算,是“私其一已之成”,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却是“公天下之端”。针对分封制的维护者仍鼓吹其是“圣人之制”,柳宗元通过对国家形成的推演,论证了分封制的产生是“人之初”阶段的时代产物,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同样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材料二: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问世,他基于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主国家的命题。在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基础上,托克维尔认为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制度建构的主导,这一点在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领域都有丰富的体现。例如他分析“联邦的立法机构——参议院和众议院实际上是各州独立原则和国家主权说的调和,这种调和在本质上是为了代表人民主权,体现人民的‘公意’”。美国民主制度的维护最重要的是依靠其“民情”。其一是政教分离,一方面极大地避免教派斗争、社会秩序混乱,另一方面使神职人员虽不担任公职但仍能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其二是美国人在移民过程中形成的实践重于理论的认识,并且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使公民能够具备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

——摘编自何文婷《托克维尔的民主国家观略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柳宗元关于郡县制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比,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论美国的民主》的写作背景。
在殷王朝的政治性赏赐中,赐贝是最普遍的形式。据统计•赐贝上的铭文占殷王朝赏赐类铭 文的80%。其他赏赐物较罕见,有玉、积等,约10例,且各自数量都很少,难以充当仪式或制 度中的通用物品。这一状况(   )
A . 突显出赐贝的货币价值 B . 说明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 . 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 . 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规模
周宣王讨伐谋杀鲁懿公的伯御,引起诸侯不睦。因此,他想物色“能训导诸侯者”,最终选择了 孝公(鲁懿公之弟),这与孝公能敬事耆老、善于倾听耆老教训并加以践行有很大关系。这反 映岀当时( )
A . 宗法制丧失规范社会的效能 B . 周天子权力受到分封制约束 C . 西周政治具有耆老政治特点 D . 敬事耆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建立后,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在多人口向边疆流动的趋势,也导致许多移民与土著的纠纷,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晚清以来,康有为主张“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厂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藏、滇、桂之地。”尤为紧要的是“教以中华之文字言语,导以中华礼俗服器,俾风同道一,则爱国统一之心自生”。针对排满的革命运动,提出“凡中华国之境土,汉、满、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旧传,非更易宪法不得变改。总统、议院有和战之权,无割让地之权。”

——摘编自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明代边疆治理的效果。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时期

机构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

伊犁将军、行省

A . 西藏 B . 库页岛 C . 新疆 D . 南海
“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材料反映的这一思想流派的核心主张是(   )
A . 以法治国 B . 克己复礼 C . 无为而治 D . 兼爱非攻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 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 .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 .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 . 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2) 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4. (4) 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唐代设立政事堂,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参知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这体现了唐代(   )
A . 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B . 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 C . 集体议事分散相权 D . 权臣专横使君权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