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题库

以下是有关文献中关于神农氏的神话传说,据此可推知(   )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墟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淮南子》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A . 神农氏所处时代已有了原始农业   B . 神话传说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 . 抵御疾病毒伤是先民的首要任务   D . 人们开始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在南宋新安理学学派形成时期,他是与朱熹齐名的重要人物。程大昌的家乡休宁“以乡学为先务,早夜弦诵,洋洋秩秩,有洙泗之风”。正是在这种儒风的熏陶下,程大昌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程大昌一生笃学,在《考古编》序中他自称“赋性朴拙……凡可以娱暇消日者,一皆不能”,“所为交际酬酢者,惟(唯)古今新旧书册而已”。程大昌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定型与北宋理学思潮有着不解的关系,他继承了北宋理学大师们的学风和思想成果。程大昌继承了周易朴素的辩证观,叙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他的理学思想解释了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他在《考古编》卷五《舜论》中说:“惟(唯)察知事物情状,而循理以行,不自作为,其斯以为‘无为’也欤!”程大昌推崇《中庸》,在他看来,人不分贵贱与智愚,只要通过自身的修持,就能够成为具有完善人性的“圣人”。程大昌为官生涯长达三十六年,做到了“在其位,谋其事”,努力“为君分忧,为民解难”。

——摘编自周晓光《论新安理学家程大昌》

  1. (1) 根据材料,概括程大昌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简析程大昌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
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新全球通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 B . 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C .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D . 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说明(   )
A . 盟约对祖后具有政治约束 B .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C . 荣辱与共的宗法宗族观念 D .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思想
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 儒学地位的强化 C . 科举制度的改革 D . 经济格局的变化
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
A . 起源于艺术想象 B . 与生产生活相关 C . 推动了经济发展 D . 得益于铸铁进步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 统一文字 C . 统一货币 D . 统一度量衡
吴宗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 .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 .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 .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 .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进步性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度过。承德避暑山庄由蒙古草原风光的蒙古包、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中国传统的苏杭园林、雄伟的皇家宫殿组成,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满汉蒙藏建筑艺术的精华于一身。这反映了清代(   ) 
A . 实行文化开明的政策 B . 加强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 . 普及多民族语言文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 . 称皇帝制《秦律》 B . 置三公行郡县 C . 焚书坑儒筑长城 D . 统一文字平南越
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

时期

内容

清朝初期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A . 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 . 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 . 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 

 

 类别 

 

 引文 

 

 富儿更替做 

 

 经济谣 

 

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与…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 

 

 政治谣 

 

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 

 

 社会谣 

 

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 (1) 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士”,不问其出身,而“士”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机会。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 贵族权力的强化 B . 人才流动的频繁 C . 官僚政治的确立 D . 宗法秩序的松动
史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上供玉玺,臣子谄媚 B . 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 .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D . 皇权象征,丞相专权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斧钺在此主要充当(   )
A . 征伐武器 B . 礼仪用器 C . 部落象征 D . 政治礼物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 . 士农工商界限渐趋模糊 B .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D . 士商阶层相互渗透
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 .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 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人们常将山东省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省称作燕赵大地。这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的(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有学者指出:“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这是指(    )
A . 汉朝初年推行黄老政治 B .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 C . 汉朝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D . 汉代实现儒、道、佛合一
明太祖认为“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比元朝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1378年)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    )
A . 为废除丞相制度创造条件 B . 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 . 意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 D . 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