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开凿运河,尤其重视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春秋时开凿了沟通江、淮的邪沟,战国时开凿了沟通黄、淮及其支流的鸿沟。隋朝为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巩固统一,开凿完成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唐代对大运河作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宋朝十分重视开发大运河交通运输功能。此后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经济上仰赖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尤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以保障官方漕运。大运河的开通和维护,带动了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等所取代。京杭大运河的衰落使某些曾经繁华一时的运河城市从此一蹶不振,有些城市经历短暂的衰落后,重新振兴并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近代都市,有的城市则进行着缓慢的近代化历程。运河衰落对沿运河地区的乡村、小城镇的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造成沿线大量运河工人失业,山东失业的运河工人,部分人迫于生计参加了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部分人痛恨外国修筑的铁路,参加了义和团运动。

——摘编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乡经济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开凿并维护沟通南北走向运河的必要性。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
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   )
A . 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 . 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 . 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 . 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置”是汉代邮驿系统的一个行政单位跟“亭”“邮”“驿”类似。下图为汉代敦煌邮驿系统示意图。这可以佐证此时期(   )

A . 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B . 与西域地区交流频繁 C . 对西域地区直接管辖 D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唐代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写道:“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人仕路。”这主要反映了唐代科举制(   )
A . 扩大了官吏来源 B . 保证了平民利益 C . 抑制了士族势力 D . 提高了官员素质
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 . 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 . 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 . 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 .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宋仁宗统治的四十二年中,先后出现了二十多名宰相,其中不乏吕夷简、文彦博、韩琦、富弼这些历史名臣。在唐宋八大家里,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都是这时走上仕途、入朝为官的。大臣中还有范仲淹和包拯这类一流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A . 政治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 . 社会控制相对宽松 C . 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D . 文化成就臻于顶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疏奏曰: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至开元中,元宗修道德,以宽仁为治本,故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租庸之法,弊久矣。迨至德之后,天下兵起,人户凋耗,四方 大镇,又自给于节度团练。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猾吏,缘以为奸,或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以万计。正赋所入无几,科敛之名凡数百。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遂请作两税法。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编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1. (1) 概括材料中“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A . “仁” B .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
《资治通鉴》记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 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 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边境屯田助推了边防的拓展与巩固 B . 藩镇割据阻断了屯田制的推行 C . 屯田制的推行完善了国家管理体制 D . 都督府的设置确保了丝路畅通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医著中,采用进口香药的医方只有数十种,宋代医书中以进口香药为原料的汤剂成药不下二三百种,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医学及药物的发展。这反映出(    )
A . 唐代制药技术的落后 B . 宋中医理论走向成熟 C . 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D . 香药对中医药影响较大
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    )

A .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D . 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
相比于前朝,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贱民阶层数量减少、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百姓迁移住所和更换职业相对自由等。出现这些变化的根源是(   )
A . 思想观念的转变 B . 政府政策的开明 C . 人民斗争的结果 D . 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鞅从“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 . 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 .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 . 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 . 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人亚洲和远东了。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人中国中原地区。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A . 拿破仑战争 B . 亚历山大东征 C . 蒙古的西征 D . 新航路的开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9世纪的东西方社会发展图。

——摘编自伊思·英里斯《西方还能主宰世界多久》

注:社会发展包含经济、文化、政治、习俗、体制等一系列的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唐朝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据此可知,唐朝( )
A . 君主专制得到有效遏制 B . 君权相权矛盾得以解决 C . 政府工作效率亟待提高 D . 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 战乱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B .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 . 北方农耕经济发展充分 D . 南方的赋税来源依赖商业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 . 秦亡教训 B . 汉承秦制 C . 文景之治 D . 大定之治
“盛世的形成不是唐玄宗个人的创造,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他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材料中的“盛世”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
A . 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 B . 汉高帝吸取秦亡的教训 C .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 D .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