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知识点题库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 . 君权至上的后果 B .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 君主专制被颠覆 D .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

A . 汉武帝 B . 宋太祖 C . 明太祖 D . 清雍正帝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以下不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 . 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大量出现 B . 大量的农产品进入了市场 C . 对外贸易兴盛,海外贸易频繁 D .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资*源%库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绩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 .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 . 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 . 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 . 棉布逐渐取代麻布
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 .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 .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 .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 . 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 . 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 . 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
明末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代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常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 . 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 . 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 . 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明朝 D . 清朝
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反对君主制度 B . 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C . 主张削弱君权 D . 具有近代 “民权”意识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
A . 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B . 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后的政治现实 C . 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的呼应 D . 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
A . 秦始皇 B . 唐太宗 C . 宋太祖 D . 明太祖
明朝中叶以后,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
A . 地主剥削有所加重 B . 贫富分化在加剧 C .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    )
A . 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B . 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 C . 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 D . 发展受到阻扰,作用较少
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 .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 .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 .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 .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 . 社会环境的影响 B .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 .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 经济停滞倒退
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这反映出当时 (    )
A . 朝贡被赋予教化的政治含义 B . 用传统的观念解读西方 C . 中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体 D . 海禁政策没有严格执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至清中叶,朝廷极力控制民间贸易的规模和实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对于东亚海域的庞大市场,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不是广开利源大力发展贸易,而是不计经济税收之得失,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民间海上力量也就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相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海军近代化改造和近代海军的建设正式提上议程。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到1884年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然而,在海军建设上,李鸿章等人深信“造船不如买船”,滞缓了本国造船体系的发展,海军无力自行补充。从海军部署情况分析,近代海军部署基本距制造所在地较近,而作为列强侵略重点的区域几乎游离于海防体系之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重“守”轻“攻”,火炮大口径居多,速射炮较少,使得海军装备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性差,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

——摘编自王佳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进行范式创新。以往或通过军事、或通过经济等单一领域手段成为海洋强国的范式将难以被继续复制。中国必须同时兼顾海洋控制、海洋复制和海洋治理三大议题,中国的海洋经济活动早已遍布世界大洋各个角落,中国海上力量在应对海盗、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上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波《国际海洋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明至清中叶中国海洋政策的指导思想并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近代海军建设的背景并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1565年,西班牙侵人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
A . 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 . 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 . 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 .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集大成者,在戏里,一张桌子可以看成是一张床或一座山峰,一根鞭子可以代表一匹马或一头驴,演员做出开门或关门的动作就代表这里有扇门。据此可知,京剧(    )
A . 体现出市井文化的特有魅力 B . 标志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 . 具有象征与虚拟的艺术特色 D . 实现了娱乐和审美的统一
元明清以前,“广东民贫,丰年尚有不足”不绝于记载。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区位发生了深刻变化,雨热足、物种多、濒临沿海、境内交通水网丰富、海洋经济多元结构等诸多优势终于迸发式地发挥出来,一跃而崛起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广东地区(    )
A . 自然资源的丰富 B . 北方人口的南迁 C . 社会秩序的稳定 D . 对外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