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 .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 .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中国的思想文化多姿多彩,其中贯穿着讲求个性自由的是(  )

①朱熹理学的主旨

②庄子的逍遥游诉求

③文人画的创作风格

④李贽的离经叛道反正统

A . ①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 D . ②④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他的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接近(   )
A . 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 B .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 .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D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阙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 . 民贵君轻 B . 天人感应 C . 格物致知 D . 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 . 经世致用 B .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 工商皆本 D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揭露了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的民主思想。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皇帝制 C . 郡县制 D . 宗法制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
A . 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 . 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C . 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 (1) 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2. (2) 结合所学,概括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及分析思想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3. (3) 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从唐代至明清,官方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有三个周期:在唐代官方祟拜与民间祟拜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和关系;从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官方崇拜受到了佛教化和道教化关羽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官方崇拜与民间祟拜都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唐代以来对关羽祟拜的变化(   )
A . 推动了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深度融合 B . 可以看出政府对民间文化崇拜加强了掌控 C . 表明官方非常重视英雄人物的社会价值 D . 说明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走向逐渐一致
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这说明他主张(    )
A . 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 B . 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C . 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 D . 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
A . 鼓励发展私欲 B . 突出个性自由 C . 主张实行分封 D . 反对理学禁欲
明清中后期,江南大量农户成为工商业者,普通人家因经营有方而成为巨富的,不乏其人。当时,出身书香门第而弃学从商者也非罕见。工商之家身为商贾也多好儒学,更竭力培养子弟攻读诗书,博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这些现象表明江南社会(   )
A . 传统贱商观念消除 B . 社会阶层流动活跃 C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 民众贫富差距扩大
明清时期,儒家的理念、精神不仅没有成为商人谋取物质利益的障碍,没有沦为空泛的道德教条,反而具有很强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这表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   )
A . 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 B . 成为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 C .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D . 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倡导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世称“姚江学派”,于明中叶后,影响甚巨,播扬东瀛。弘治十二年赐进士,观政工部。历任左检都御史,巡抚南赣,总督两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1506年,宦官刘瑾擅政,王守仁上疏论救,因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任驿栈驿丞。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王守仁到任后,讨伐大帽山盗贼。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1519年,平定洪都宁王朱宸濠之乱;1528年,平定西南部叛乱和盗贼,当地民众都惊呼守仁是神。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优秀品质。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甚至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 . 受到佛教思想的启发 B . 注重加强道德修养 C . 体现平等和叛逆萌芽 D . 最终引出异端思想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材料三: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三均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四: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 (2)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董仲舒在“深化儒经研究”方面有何贡献?“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最重要的是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对此,董仲舒提出了哪些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理学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创新的?列举北宋理学家核心思想。
  4. (4) 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
A . 提出建立民主政治 B . 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 . 主张天人合一 D .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王阳明说:“虽经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在此王阳明(    )
A . 主张“工商皆本” B . 主张商人也要修身养性 C . 强调的是“致良知” D . 关注百姓的生计问题
材料: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1613-1682年)科举失败后,“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决心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他博览群书,收集资料,并通过调查考察,加以核实,以拯救时弊。明亡后,他在复杂的环境里奋斗,既是“学者”,又是“勇士”。他组织武装力量,抗击清兵,兵败后,在全国各地进行秘密活动。他考察“山川风俗疾苦利病”,特别是军事上起重要作用的地理位置,为反抗清朝统治作准备。顾炎武著述宏丰,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专论地方利病,如水利、资源、户口、田赋、兵役、交通运输等,共120卷;其《日知录》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辨析了“亡天下”与“亡国家”,共32卷。

——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学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2. (2) 梁启超1924年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评价道:“但讲到筚路蓝缕之功,不能不推顾亭林为第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