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多样性 知识点题库

新民周刊记载,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最早堂而皇之播放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就是那首著名的《四海一家》。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反而催生出它的衍生产品,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和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连演唱的方式也如出一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 . 体现多元世界的共同追求 B . 说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C . “良知复兴”运动席卷全球 D .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
当前的全球化让一些新兴经济体抓住机会,迅速发展起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重新找回自信,而且发现现代文明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用古代文明去思考,反而可以被解决,于是很多国家就开始重新发掘自身的文明。材料主要表明 (    )
A . 传统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 .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明多样化发展 C . 现代文明发展已经陷入困境 D . 新兴经济体改变了文明发展路径
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A . 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B . 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 . 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D . 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黑色幽默派”,以嘲讽的态度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欧美“荒诞派”则力图反映实际的丑恶、虚无和人的不安,苏联和新中国文艺的内容则多反映革命和建设。20世纪下半期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    )
A . 相互借鉴的特点 B . 趋同化的倾向 C . 固守传统的趋势 D . 多样性的特征
网上购物以其商品信息量大、可选范围广、成本低、消费者主动性强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表明(   )
A .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 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得以复兴 C .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D . 网购将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方式
下列有关文化多样性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中华文化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②使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③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④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A . 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明趋于单调 B . 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 . 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 . 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下图为1927年上映的美国爱情歌舞片《爵士歌手》的宣传海报,该影片的上映标志着电影艺术发展进入了(   )

A . 有声电影彩色时代 B . 默片时代 C . 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D . 好莱坞时代
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 . 全球化冲击文化多样性 B . 法国等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 . “逆全球化”潮流盛行 D . 全球化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
冷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了一系列"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并向全世界广泛推销。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各国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这一宣言的出台可以印证 20世纪末(   )
A . 反对霸权成为全球共识 B . 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加速 C . 文明的多样性受到重视 D . 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变革过程(部分)               

 

 开始时间 

 

 主要课程 

  

 1637年 

 

 主要借鉴英国大学传统课程框架,基本上是必修课程和古典课程,强调七艺(文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音乐),注重阅读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品,教育渗透宗教改革思想。 

  

 1727年 

 

 设立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授职位,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教授们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设立了测量术和航海术等技术学科。后来陆续开设医科,成立神学院、法学院。 

 

 1839年 

 

 创办了理学院,学校课程内容范围扩大,自然科学受到了极大重视。 

  

 1869年 

 

 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位。为方便毕业生找到工作,学校注重实用性学科的建设,新课程大幅度增加。 

  

 1909年 

 

 本科生取得学士学位,必须选修16门全年课程,其中6门必须集中在自己的主修,至少6门必须分配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力求学校内部管理在自由和秩序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1945年 

 

 要求学生必须修习"文学名篇""西方思想与组织机构"以及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学生还必须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各选一门广博的概述性课程。扭转了过分注重实用课程的方向,强化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普通教育课程,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得更为紧密。 

   

 1976年 

 

 申请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32门学期课程,其中16门专业课、8门核心课程、8门自由选修课。核心课程涵盖7个领域,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社会分析与定量推理,使学生对道德与伦理问题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对其它文化与时代不能愚昧无知。 

 (摘编自王静、宋彩萍《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变迁的经验启示》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 . 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 .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 . 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 . 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 . 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 . 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 C . 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 D . 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
新加坡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分别主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 . 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 . 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C . 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D . 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民族文化的发展兴衰】

材料: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外在体现和内在推动力。下表是法语和法国文化在几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

时间

状况

11—15世纪

以拉丁文书写的封建—宗教文学占据法国文化主导地位,市民文学开始出现

16—18世纪

1530年勒费弗尔将《圣经》译为法文,对普及法兰西民族语言贡献巨大;人文主义文学兴起,法语随启蒙思想的著作风行欧洲,成为欧洲贵族竞相学习的"欧洲

通用语言"

19世纪前期—

20世纪前期

巴黎成为世界文化之都,羁旅于巴黎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自称被"幸福的放逐"于

此;一战前法国拍摄的影片数量占世界影片总数的70%

20世纪末至今

法国仍是世界一流文化大国,但其地位已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下发发可危。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来自美国的畅销小说充斥法国书

店;在高科技信息产业中,法语更是难敌英语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选取上表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信息,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清晰具体,论证过程逻辑合理、史论结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 .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 . 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 .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 . 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 . 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 . 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 . 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以下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世界遗产公约》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B . 意大利佛罗伦萨是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C . 18世纪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 D .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整编自周大鸣《从乡村到城市:文化转型的视角》

材料二:国王和城市市民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联合,壮大力t抗击地方贵族,国王赋予城市自治权,市民因此获得自由和管理城市内部事务的权力......“特许状”所规定的自治程度在各个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通过特许状,许多自治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城市通过自己的选举,产生议会和公职人员,组织行政自治机构,城市居民只能由自己的司法机关审判。

——整编自雷勇《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

材料三:2019年7月6日下午2点44分,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址中发现了上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台上有多座大型高等级建筑,这应是城内最高等级的权贵一王的居所......这些墓葬不仅规模大,而且随葬品种类敖量众多,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包括带有神微的外方内圆的玉琮、圜形的玉璧等祭祀用具以及武器玉钺,一些墓葬人骨中可以看到被兵器砍后留下的痕迹。而同时期一般社会成员的墓葬随葬品则寥寥无几。

——整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欧城市自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3.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概括该遗址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特征。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産《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o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三次冲击为例,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华人移民对美国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3. (3) 阅读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趋势。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结合所学,请你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