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知识点题库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 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

下图是《松江第一张土地证》,其中有“苏南区松江县土地房屋所有证,一九五一年五月”等字样,它可以作为研究哪一事件的一手史料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

A . 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 . 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取得成果 D . 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也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

1952年

1953年

1956年

1959年

1961年

1962年

1984年

1990年

16392

16683

19275

17000

14750

16000

40731

44624

材料二: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1983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______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3. (3) 据材料四,指出促进现代化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发展农业的启示?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彻底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_x0000_i1037

A . 图一:“人民公社好” B . 图二:“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 . 图三: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 . 图四: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表》(其中,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 . 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 .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基本完成 C . 我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1962年我国发展农业计划是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8.5%,实际结果是比上一年增长了11.6%。形成良好发展势头局面的原因是( )

A .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B . 大跃进运动 C . 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 . 邓.小平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曾几何时,中国服装纺织业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在数量上满足亿万人民的衣被需要。在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下,人们穿衣很难再追求款式的新颖。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批示要加快发展纺织工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1977年全国棉布产量突破100亿米大关,1982年突破150亿米,并在1983年取消了布票。随后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了历史最快的发展时期。1993年,江Z民总书记在会见瓦伦蒂诺等世界服装大师时指出,中国要进一步发展服装工业,发展服饰文化。到2000年,我国服装产量达到了117亿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之一。

请回答:

  1. (1) 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纺织业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2) 请说说1977年以后促进我国纺织业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3) 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发展经济的启示?

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
A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 . 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 . “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 .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
A .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 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 . 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 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
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    )
A .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 B . 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C . 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 . 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通过这一条宪法条文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遵义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 中共八大
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
A .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 . 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流行语常常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下列流行语体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特征的是(    )
A . 超英赶美 B . 效率就是生命 C . 摸着石头过河 D . 造反有理
下表是1950-1980年中国部分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

此表反映出我国该阶段城镇化的特点是()

A . 政策导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B . 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人口增长 C . 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且不稳定 D . 城市人口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
A .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D .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与前者相比,后者(    )
A . 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 B . 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 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 D . 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超过60%。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生产成本降低29%。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 .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C . 十分雄厚的重工业基础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管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烦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推行了公私合营 D . 推广联产承包资任制
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 .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