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知识点题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作为主要战线的西线,英法联军同德军进行了殊死较量,一战期间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和规模最大的战役都发生在西线,他们分别是导致德军“施里芬计划”破产的        战役和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坦克的         战役。

A .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B .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C . 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 D . 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
历史上常见某次战争的结果酝酿着另一次战争的起因。下列几组战争中,有这种因果关系的是(  )
①普法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第三次中东战争与第四次中东战争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

A . 扭转海上劣势 B . 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 . 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 . 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A . 日德兰战役 B . 凡尔登战役 C . 索姆河战役 D . 马恩河战役
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③美国爱好和平 ④谋取战后霸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了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关于这场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是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B . 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 C . 英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D . 双方伤亡人数超过了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德国 D . 美国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 . 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 . 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 . 远离战火,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 .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曾从中国招募14万华工,驰援欧洲战场。英法两国招募华工是为了支援他们的后方,为了更好地抵抗德军。美国参战后也得到了华工的支援。除华工之外,还有南非、印度、越南等地的工人到法国去。不过,它们都属于英、法的殖民地,而中国不是。

中国的参战并非段祺瑞政府一时的冲动。中国参战是有一个社会思想基础存在的,这就是自1895年至1914年期间出现的民族危机意识。19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工代兵计划,梁士诒是此项计划的创始人。他认为可以利用欧洲战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争光。

不幸的是,这段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几乎都被遗忘殆尽。世人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遗忘正好说明了人类的历史记忆从来都是选择性的。相关国家从一开始就有意地遮蔽这段历史。英国陆军部有意压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他们担心英国工会组织会起来抗议。中国政府出于维护中立国地位的需要,也不得不低调处理华工参战问题。中国不希望德国方面知道中国在实施“以工代兵”战略。当然,由于华工大都是文盲,他们未能留下参战经历的丰富文字记载。凡此种种造成了我们今天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

——根据徐国琦《西线上的陌生人:华工与一战》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发生在欧洲为什么却被称为世界大战?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参加一战的历史被遗忘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风云激荡的百年,在这个不平凡的百年里,人类饱尝了战乱之苦,经历了动人心魄的冷战对峙。新的世纪,当人们怀着对和平与安宁的美好向往凝望新世纪天空的时候,在遥远的天际仍然飘散着让人不能舒心展眉的阴霾,不仅许多旧的引发战争的因素未能消失,而且还增添了不少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烟云”。

——尹正达《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十大因素》

  1. (1) 根据材料,分析“旧的引发战争的因素”及“增添了不少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烟云’”的内涵。

  2. (2) 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应当追求怎样的和平理念?

一个西方史字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有罪的。”这种观点(  )

A . 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 . 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犮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 . 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贵任在谁 D . 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1833-1913)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两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若为下图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

A . 克里米亚 B . 凡尔登 C . 来克星顿 D . 萨拉热窝
一战期间作为主要战线的西线战场发生了多次重大的战役。结合地图标数,理解正确的是(   )

A . ①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B . ②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 C . ③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D . ④兴登堡防线突破后同盟国彻底瓦解
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二十世纪初主要大国之间“以利相交”的有(    )
A . 美国加入协约国,参加一战 B . 三国同盟军事集团的形成 C . 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形成 D . 塞尔维亚的参战
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势图。一战爆发后,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的作战态势。其中,西线作战双方是(  )

A . 英法和德意 B . 英法意和德奥 C . 英法和德国 D . 英法和德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徳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姆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一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

…徳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 (1) 阅读材料,概括分析一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爆发论”出现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2. (2) 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它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局面的原因。
  3. (3) 一战结束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丘吉尔这观点的理解。
福煦察觉“在其国土上精力充沛的德军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在提交给克里孟梭的《陈情书》中写道:“之前我们苦于数量上的劣势,而现在是时候抛弃整体防御的姿态转入进攻了。”上述情况最早发生于(   )
A . 1914 年 9 月 B . 1916 年 2 月 C . 1917 年 11 月 D . 1918 年 7 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的作战计划,其指导思想是“速战速决”,但它忽视了其他国家的作战能力。马恩河战役一结束,时任参谋长的小毛奇即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材料二:以美国国务抑兰辛为首的“战争责任与惩处战犯委员会”在《凡尔赛和约》中明确指出“战争是德国及其盟国所预谋的,德国和它的盟国曾极力破坏协约国谋取和平的努力”,“以致酿成战争之后果,所受一切损失与损害,德国承认由德国及其各盟国承担。德国虽然被迫接受了这一条,但从来没有在内心中接受过。德国代表认为:“大家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如果这样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认为德国政府“完全有意识地”利用了“萨拉热窝事件”,“毫不扰豫地把德国投入一场侵略战争”,以便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世界上争夺霸权。

请回答:

  1. (1) 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结合三例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的认识。
过去的一百年间,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的伤痛人们从未忘却,这百年间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最终构建起全人类和谐共处的命运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情,协约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一度阻止中国派兵出战。政治精英梁士治、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英法等西方列强重视中国的存在,真正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1916年夏,随着欧洲战事的升级,特别是交战双方期待毕其功于一役的A战役的打响,英法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帮助。但由于老牌殖民帝国的心态作祟,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战争期间,英法大约在华招募了15万劳工,俄罗斯也在华北招募了五万人。赴欧洲西线的华工,近10万人被分配到英国,四万人被分配到法国,还有一万人被派给后来参战的美军。

——徐国琦《大战争与大觉悟:——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1943年3月,罗斯福会见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时坚持“在解决世界问题时,需要把中国和其他世界强国联合在一起”。尽管英国当局持否定观点,但还是和美国一道同国民政府签署了新条约,正式废除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美、英、苏三国均表示保证中国作为将建立的新联合国组织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据(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图片_x0020_100007

  1. (1) 指出A处战役的具体名称和英法联军发动该战役的直接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原因。
  2. (2) 指出雅尔塔会议在图中①②③④中的哪一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