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 知识点题库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7月9日,金砖五国领导人小范围会谈,在专门设计的毡房里进行。毡房是巴什基尔数代人智慧的结晶,毡房装饰着鲜亮的民族图案,四壁上的红色花纹毡子颇见功底。下列对毡房认识正确的是(    )

①毡房是巴什基尔民族凝固的艺术    

②毡房是巴什基尔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

③毡房是巴什基尔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毡房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习.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这表明(    )

A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 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 . 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影响最大的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

①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影响

②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④决定了各地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每到春节,“要么在和家人团聚,要么在回家团聚的路上。”这是对亿万中国人为了能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不管多远都奔波回家团聚情结的真实写照。这种情结体现了(    )

A .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 .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C .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D .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
过年包红包是我们非常传统的送祝福的方式,是我们的传统习俗。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大家通过微信等媒介发红包来送祝福。可以说,纸质红包延续着传统,承载着祝福;线上红包不仅延续传统,而且更加轻松活泼,增添了许多快乐。这说明(    )

A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基本内涵会因时而变 B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 . 传统习俗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 .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交通等的发展,草原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得到了创新,成为人们认识内蒙古、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发展内蒙古草原文化,有利于(    )

①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保持各地区文化明显的区域特色

④保持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中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2016年3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史料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
习.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据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因为( )
A .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 . 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C . 繁荣我国当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D . 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在中国,陶瓷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 源远流长 B . 博大精深 C . 包容性 D . 先进性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要为世界做些什么?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消除各国利益分歧

    ②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④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

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③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中国许多文化遗产都显示着古人的文化智慧。以四川都江堰为例,这个至今仍解决着成都平原灌溉和排洪问题的文化遗产,并没有像今天的我们,采取筑高坝、挖深坑这些过于影响自然、影响环境的建造方式。上述发言说明(   )

①科学技术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独特作用

②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③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水利工程建设要全面回归古代智慧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天津市有非常丰富的传统美食,如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茶汤、干果、熟梨糕等民间特色吃。假如天津市应邀到德国慕尼黑市举办一个传统美食节,邀请你为此次文化交流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 . 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 .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 C . 博大精深,求同存异,相互尊重 D . 尊重差异,文明共建,文化共享
“这都‘9102’了,还谈国学呢,早过时了!”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空间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过这样的声音。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他们(   )

①没有认识到中华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认为社会经济应与文化共同发展

③认为文化应该具有地域性    ④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20年12月,由中国、马来西亚联合提名的“送王船”申遗成功。“送王船”的传统习俗在15至17世纪形成于中国闽南地区,后传播到中国台湾南部,又随着“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贸易传到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等华侨华人聚居区,被中马两国视为共同遗产。可见,“送王船”这一文化遗产(   )

①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见证

②展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是联结海外华人华侨习俗的精神和文化纽带

④产生于自古以来的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之中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我国“梆子腔”的鼻祖。这说明(   )
A .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B . 中华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 C . 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D .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安徽西递、宏村有近1 000年的历史,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承袭传统文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021年初,央视推出了一档全新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   ) 

 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表达 

 ②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③表明中华文化只有加强媒体传播才有价值 

 ④展现了中华文化穿越时空焕发出的现代活力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