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知识点题库

简要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014年12月5日,文化部正式启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32批艺术家采风小组,深入近20个省区基层一线,广泛开展艺术采风和体验生活。举办这一活动(   )。

①是为了在交流中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②能够促进艺术家相互借鉴,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文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创新   

④有利于创作人民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打工文化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出来的文化,它带着生活粗粝的质感、朴素、真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说,打工者不仅仅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他们更是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这句话的依据是(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际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打工文化成为我国当前的优秀文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国人深厚的酒文化影响下,坐在酒桌旁如果不喝酒,就好似失礼了。不过查“酒驾”后,各种饮料、豆浆、及汤品成了白酒的替代品,演绎出了“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的新“酒桌文化”。这说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领导的科研组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纂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引入西医学炼药技法,历经数百次实验,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的方法,成功制成了治疗疟疾的新药,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12月7日,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却是一种准备。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又为我从事中医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屠呦呦科研组能够成功制成新药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正月初三晚,中国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亮相2017春节戏曲晚会,在网络上引起众多友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已经开始准备做这套戏曲广播体操。

    “戏曲广播操”将戏曲视听这壶“老酒”搅入广播体操“旧瓶”,让人们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体会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获赞无数。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又陶冶了情操、普及了戏曲知识。它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创造性案例,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走进大众生活,对传承和发展戏曲大有裨益。“戏曲广播操”的主创表示:戏曲应走近大众,不必曲高和寡。“戏曲广播操”最初的制作工作是由组内的编辑们总结中国以往的广播体操,摘录出交集最广的那几节动作,找到这个动作应该训练的部位,此后的工作接着由戏曲演员们去完成,找到戏曲中能够锻炼到相应部位的动作,同时还要简单且兼具“戏曲的美”。“让没有任何京剧基础的人都能做出来”。

    无论是何种艺术,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起来。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调动和鼓励青年人参与,让生活中随处可见艺术的光影,是摆在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1. (1) 结合材料.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戏曲“活”起来?

  2. (2)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探讨如何使艺术融入生活?

  3. (3) 当代青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享用者和传承者,请你就如何调动和鼓励青年人传承传统艺术提两条建议。(要求:围绕主题,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每条字数控制在30字以内。)

“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
A . 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 . 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八百里沂蒙山,《沂蒙山小调》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山东临沂千百万农民逐渐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山寨乡村呈现出新景观:“文化提高”万众参与,“文化创造”各尽其能,“文化成果”共育共享。“新农村”的精彩剧正在山东临沂如火如荼地上演。

请你谈谈山东省在实施文化创新工程中所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

联合国发起“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旨在调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将教育作为全球的最优先事项,中国积极响应该倡议。“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发展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②教育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④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④
自1992年以来,信阳以饮誉海内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为载体,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5届信阳茶文化节。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信阳灿烂文化的重要品牌。材料表明(    )
A . 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B . 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包含着个性 C .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D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习.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习.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文艺创作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人民群众的喜好决定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

③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④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将个人的写作追求与更高层次的国家理想紧紧相连,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风骨。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人们有共同的目标——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对人民负有责任、对社会负有使命是改革开放后一代作家的自觉追求。

已是古稀之年的冯骥才,从1979年《雕花烟斗》第一次获奖,四十年来,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时代号召的前列,他用笔尖书写市井民俗的歌谣,他的双脚沾满古老村落的尘泥,把做 “人民的代言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将时代情怀与社会关切融为一体。他说:“日新月异的崭新社会为我提供了浩瀚的素材,丰富了我的视野,也使我充满想象力,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 代,我更充分地认识了人,包括人的性格、命运、愿望、理想,让我努力思考,自由表达,进而深刻地认识生活的本质,谱写最真挚的人间情感。这是每个人都能创造无限可能的时代。”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学工作者怎样才能在创作上创出无限可能。
  2. (2)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明冯骥才先生的事例对我们人生发展的启示。
  3. (3) 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请你为准大学生如何深刻把握生活的本质提出三点建议。
扶贫题材小说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作家马平带病深入四川六县,走访贫困户,与基层干部深入交流,最终创作出扶贫题材小说《高腔》,且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连载。日前,同名话剧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近期将上演。可见,好作品必须(    )

①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媒体热度

②富有地域文化的底蕴与特色

③从实践中挖掘丰富的创作资源

④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古代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中国古人对于生活环境,大到城邑、园林,小到家居的选择、规划、建设,都有生态和谐的追求。然而,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也曾产生“征服自然”的欲念,忽视对自然的保护,酿成环境灾难。破坏自然的惨痛教训让人们醒悟。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保护环境成了我国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有人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期以来,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博物馆暂停开放。与此同时,海量文博资源在线上展示,吸引了一大批博物馆粉丝。“云看展”成为特殊时期文化生活新方式,为广大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腾讯“博物官”小程序提供500家国内博物馆的线上展览,除了全景展厅、语音导览外,还能720度欣赏上百件精品文物。与博物馆相关的网络课程已成为在线教育的一大亮点,“假日博物馆”公众号向社会免费开放200集国内外博物馆教育课程,为广大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019年3月,习.平在两会期间强调,希望文艺界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由此可见(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②文艺要奏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③文艺工作者是意识形态的引领者    ④摒弃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020年大火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采用了多个单元故事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南北中大地上的五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每一单元都不是单纯地为了刻意逗观众笑而是通过一个个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故事,在欢乐的气氛中唤醒了人们对家乡的情怀与忆,展现了近年来中国社会家乡飞速发展的缩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②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④要发挥大众传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织丝的国家。提到丝绸,自然不能不提吴江盛泽,盛泽作为丝绸生产和贸易重镇,创造了“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辉煌,跻身于中国四大绸都之列。 丝绸业的辉煌,带动了盛泽经济的繁荣,也为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盛泽丝绸业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毕生的心血,有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企业家,有潜心研究、屡克技术难关的科技人员,有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在机台旁的普通工人。丝绸工业的发展也有生产工艺的进步。建国初期,全镇只有电动的铁木织机,到六十年代起,K611 型全铁丝织机逐渐上升为主导型设备。1985 年引进了第一批喷水织机,2000年引进无梭织机,基本实现了织造无梭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丝绸工业一度沉寂,改革开放的政策为盛泽丝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在政府引领下,盛泽丝绸产业发展再次迎来辉煌。为进一步强化盛泽丝绸时尚名片、帮助盛泽向国内最大,世界著名的丝绸纺织生产基地稳步迈进,为长三角丝绸行业各位从业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长三角时尚产业联盟丝绸时尚发展高峰论坛应运而生,并于2020年6月17 日在苏州吴江盛泽顺利举办。

  1. (1)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说明盛泽丝绸产业的发展历程。
  2. (2)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请为盛泽丝绸再创辉煌出谋划策。
  3. (3) 请就“盛泽丝绸更好的融入世界"提出两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