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题库

《记住乡愁》开篇之作《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无》呈现了连城培田深厚的客家文化传统,片中展示的对天地、祖先、圣贤的敬畏之心和浓浓的乡愁,引发了海内外华人观众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    )
A . 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 . 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C . 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 D . 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
2013年2月18日,由中国国务院侨办组织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在中国农历新年之际,为生活在比利时的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带来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表演。比利时著名音乐家尚马龙用钢琴演奏并用中文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引来台下观众的一片和声。这是一场中比文化交融的盛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缩小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人民日报》2012年8月2日报道,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

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材料二:“合则强,孤则弱。”2013年,中国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当下,“一带一路”又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条从历史深处里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并参与。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开业,57国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2. (2) 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我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3. (3) 请以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两句宣传口号,要求围绕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及其作用来表述。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世界性民族,分布在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其服饰以色彩夺目、装饰繁复、文化深厚著称于世,系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表明(    )

①苗族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②苗族服饰文化对研究苗族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苗族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④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16年11月1日,习.平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大陆访问团。习.平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消融彼此之间的隔阂,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是因为(    )

①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

②中华文化是由海峡两岸文化组成的

③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④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一百余位诗词达人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大会以攻擂比赛为形式,选手、学者嘉宾、主持人之间频繁互动,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全民诗词文化盛宴”,收看诗词大会节目也成为了今春最流行的文化活动。

  1. (1)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文化价值。
  2. (2) 经典文化借助现代媒介才能够成为流行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和记忆。筷子起初称为“挟”,又称“著”,明代开始称“筷”。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因象征天、方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这表明(    )
A .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 .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C . 筷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D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丝路驼队到“一带一路”,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非洲到欧洲,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和信心。承载着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又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利相融民相亲、心相通,为人类文明再添华章。材料表明(    )

①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我们借助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提高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契合了世界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18年7月12日至14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连战先生率台湾各界人士参访团来北京参访。《人民日报》在报道连战一行时强调,“两岸是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中国人都是这一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在民族、文化认同和情感上从未分离

③携手致力民族复兴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④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人心所向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我国西部各组人民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日、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  )

①来自于西部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③相互吸收,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

④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19年央视春晚延续了近三年设立分会场的传统,再次设立了江西井冈山、广东深圳、吉林长春三个分会场,不论是北京主会场还是分会场,整个晚会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地域文化,歌曲、舞蹈、戏曲、杂技、相声、小品、魔术等节目精彩纷呈,营造了一个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为观众献上了一道丰盛的年夜大餐。这说明(    )

①物质载体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韵味

②着眼于人民大众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④春晚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③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不论是在哪里,每当这首优美的乐曲响起,各族人民都会共情共鸣,跟着乐声一同吟唱,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这种激荡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情感(    )

①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找们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体现了我们共同价值追求

④深深植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心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国庆前夕,湖南、贵州等多地少数民族群众用各自的民族语言一起欢唱《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反映了(   )

①各地区文化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②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民族精神具体内涵不会因时而变

④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力争打赢一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

材料一:科学规划,协调一致。疫情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制定疫情防控方针   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统筹调度。各地各   部门协调联动,环环相扣,科学高效。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央统筹调度全国医疗资源驰援武汉,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一排排满载保障物资的车队,一声声“武汉加油”的呐喊,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成为“刷屏爆款”。

材料二:韧性,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回顾中国漫长的发展史,就是一   部与各种灾难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文明韧性的展示史。每逢灾难降临,这种文明的韧   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战胜疫情,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1. (1) 庚子年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检验我国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以应对   这次大考的。
  2. (2)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文明的韧性”的认识。
每当临近春节,过年的话题总是很热闹。小年到底是哪-天成为了今年网友热议的话题: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有的地方甚至还是正月初六!虽说小年日期看起来混乱,但不管何地何时,这个日子都饱含着中华民族对家庭团圆的眷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差异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因辽阔区域而具有包容性

③小年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纽带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特性铸就了它的精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各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④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渐趋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沿途穿越不同山水人文,沿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了依山傍水、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和产业风格。然而,近些年来,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建几排仿古风格的新楼,修一条仿古形态的老街,开一处贴上地域标签的文化广场……这些生硬打造“文化标志”的种种做法,仍属于走“千镇一面”的老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延续传统文化根脉。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名录的项目达42项。其中,少数民族的项目有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藏族《格萨尔》史诗等17项,占总数的40%以上。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②选入非遗名录的项目才属于优秀文化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④成功申遗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20年,西藏阿里地区为保障完成“人人通”培训目标,通过编排制作双语培训教材,=积极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推进农牧民群众和村干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有利于(   )

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增强交流沟通能力,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推动藏族文化更好地传承         ④保障藏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