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题库

实验室中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Fe2O3粉末.

反应后装置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军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同学们提出查阅资料,寻求真理.

【查阅资料】

①一氧化碳还原Fe2O3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时间 有关,产物可能是Fe3O4、FeO、Fe

②几种物质的性质

 物质

性质

 Fe

 Fe2O3

 FeO

 Fe3O4

 颜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能

 不能

 不能

 能

③已知反应:Fe3O4+8HCl=FeCl2+2FeCl3+4H2O,FeCl3溶液呈棕黄色

  1. (1) 【实验探究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细后,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粉末中不可能含有Fe2O3 (填化学式).

    (2)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Ⅰ:全部为Fe

    猜想Ⅱ:全部为Fe3O4

    猜想Ⅲ: (填化学式)

    将黑色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全部溶解,观察现象:

    ①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②溶液呈棕黄色

    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上述猜想  正确.

  2. (2) 【评价与反思】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若撤出装置中点燃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的后果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1. (1) 该小组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 . 他们对白色固体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Na2O+H2O═2NaOH ②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

    【猜想与假设】Ⅰ.白色固体是Na2OⅡ.白色固体是Na2CO3

    Ⅲ.白色固体还可能是 .

  2. (2)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

    固体全部溶解







    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不变色


    白色固体是

  3. (3) 【得出结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三个猜想中猜想 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4) 反思与交流】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 .

    A.水    B.干沙土   C.二氧化碳

草木灰是农家肥料,主要含钾盐.请回答相关问题.

【分离提纯】

  1. (1) 在烧杯里放一定量的草木灰,加入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把烧杯中的草木灰连同浸出液一起过滤.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处理的方法是

  2. (2) 把滤液倒入蒸发皿里,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当蒸发到时,停止加热.

  3. (3) 【成分探究】

    取所得的晶体少量溶于水,分到两支试管中.

    ①第一支:滴加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请写出产生浑浊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②第二支: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变为 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为证明溶液呈碱性是由CO32引起的,再向试管中加入〔可供选择试剂:澄清石灰水、KCl溶液(呈中性)、CaCl2溶液(呈中性)〕,此时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当看到时即可证明.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浓硫酸与铁定(碳素钢)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Fe与浓H2SO4反应,加热,有SO2生成

②C与浓H2SO4反应,加热,有CO2和SO2生成

③S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能

⑤SO2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CO2不能

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NaOH和Cao

【实验探究】

  1. (1) 称取24.0g铁钉放入60.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甲同学通过实验测定并推知气体Y中SO2气体的体积分数为66.7%.同学们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还有H2和Z气体,则Z气体可能是.探究实验的主要装置如图所示:

  2. (2) 装置A中试剂的作用是

  3. (3) 为确认Z的存在,需要将装置甲(如图所示)接入上述装置的(填编号)之间.装置甲中的液体名称是
  4. (4) 实验中,如果观察到装置D中,且装置E中,则可确认Y中还有H2气体.
  5. (5) 如果需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H2约为0.01g).除可用测量H2体积方法外,(选填:“能”或“不能”)用称量上图中装置D、装置E的质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计算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 (1) 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2. (2) 验证锌与铁的金属活动性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2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     

    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D.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3. (3) 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2+CuO Cu+H2O)

    根据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用含 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回收三项测试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题: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两瓶白色固体)用剩的药品。他们对其中的一瓶药品是否纯净产生质疑,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白色固体为碳酸钠;

猜想二: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猜想三: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设计与实验】取少最固体药品,装入试管,加蒸馏水溶解,进行如图实验:

【讨论与交流】

  1. (1) 实验一①(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你的理由是②
  2. (2) 实验二中向样品溶液滴加足量稀硝酸后③(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你的理由是④
  3. (3) 加入稀硝酸并且至过量的目的是⑤

    同学们经过仔细讨论,最终确定猜想三成立。

  4. (4) 【归纳与总结】同学们根据实验结论领悟到:在选加试剂检验物质成分时;既要考虑⑥,又要防止⑦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和盐溶液反应时,发现将钠放入 溶液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为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将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固体A和滤液B。
  1. (1) 查阅资料)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分析、思考、实验)钠放入 溶液中产生的气泡,应该是;取固体A加入过量稀盐酸,A全部溶解,且无气泡产生,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滤液B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2. (2) (提出猜想)猜想 :有 和NaOH猜想 :有

    猜想

  3. (3)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或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实验结论

    方案一:取滤液B少许于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方案二:取滤液B少许于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方程式为:

    猜想 成立

    方案三:取滤液B少许于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现象为:

    @@@/

  4. (4)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案三不可取,原因是
用如图装置在相应条件下完成下列实验

  1. (1) 探究燃烧条件:B盛木炭粉。

    ①由A处通N2一段时间后,加热B,B、C无明显变化。

    ②待B冷却至室温,由A处通入O2一段时间,B、C无明显变化。

    ③由A处继续通入O2 , 加热B,木炭粉燃烧,C中溶液变浑浊。

    结论:由①、③可知燃烧需要;由②、③可知燃烧需要

  2. (2) 探究CO与金属氧化物反应:B盛金属氧化物。

    I、模拟工业炼铁:A处通CO,B盛Fe2O3粉末,B处下方放酒精喷灯,D处放酒精灯。

    实验:在A处通入CO时,应立即点燃处(填“B”或“D”)酒精(喷)灯。在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II、探究金属氧化物的组成:A处通CO,B盛金属氧化物,B处下方放酒精喷灯、D处放酒精灯。

    已知:CuO、Fe3O4均为黑色物质,B中所盛粉末:CuO或Fe3O4或两者混合物。

    实验:同Ⅰ操作、B中可观察到既有红色固体生成,又有黑色固体生成。

    实验结论(定性):该黑色粉末为

    定量分析:经测定反应前B重180克,完全反应后B重170.4克。将反应后B中固体全部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完全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测得剩余固体12.8克。

    实验结论(定量):m(CuO):m(Fe3O4)=(写最简整数比)。

实验小组将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钾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滤液M,同学们对滤液M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1. (1) (猜想与假设)①含有KOH;②含有

    ③含有KOH、K2CO3;   ④含有KOH、K2CO3和Ca(OH)2

  2. (2) (设计与实验)

    大家认为猜想一定错误,其原因是

  3. (3) 甲同学取滤液M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不产生气泡,则猜想③错误。
  4. (4) 乙同学依据甲同学的实验结论继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定量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猜想②成立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与反思)

    若将滤液M直接倒入下水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取10g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分四次加入等质量的同种稀硫酸,实验过程中得到如下数据。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20g

20g

20g

20g

剩余固体的质量

8.7g

7.4g

6.1g

5.5g

  1. (1) 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是
  2. (2) 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计算过程)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NH4)2CO3、BaCl2、NH4Cl 、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1. (1) 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 (2) 写出①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3. (3) 写出②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
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某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没有明显现象。同学们产生疑问: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对此同学们展开了以下实验探究。
  1. (1) [假设猜想]同学们给出了以下的猜想:

    ①只有NaSO4;②有 Na2SO4和H2SO4;③有;④有Na2SO4、H2SO4和NaOH。

    你认为以上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填序号)。

  2. (2)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其余的猜想,同学们做了如下的实验:

    李明同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则原溶液中一定没有

  3. (3) 张华也取少量样品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现象可证明猜想②是正确的。
  4. (4) 李明又说,用Fe2O3固体同样也可以探究出猜想②是正确的,请你帮他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现象:
  5. (5) 受同学们的启发,小丽说用pH试纸也可以探究溶液成分,于是她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该溶液的pH,结果小于7,也证明猜想②是正确的。但她的这种不正确操作会产生的后果是

  6. (6) 小刚说:“老师说过硫酸也可以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我们也可以用BaCl2溶液来探究。”于是他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的BaCl2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他证明猜想②是正确的。请问,小刚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7. (7) [得出结论]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

    [评价反思]在确定溶液中存在某物质时,要根据该物质性质来进行探究。我们已知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之所以能选用以上步骤(2) 到步骤(4)方案进行验证,都与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填符号)有关。

            
  1. (1) 初三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中和反应”后,在实验室里他们将一定量 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如图 1 所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同学们发现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2. (2) (提出问题 1)如何验证该反应已经发生?

    (进行实验)同学们分别取图 1B 图中溶液进行以下两个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

    (反应评价)你认为上述图 2 中实验能验证反应已经发生的是实验 ,请选择 上述任一实验从微观角度分析其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

  3. (3) (提出问题 2)图 1B 图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 B 图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 中加入

    观察到

    B 图中溶液的溶质是Na2SO4 和 H2SO4

    经思考,同学们认为用另一种不同类别的试剂 ,也能达到相 同的目的。

  4. (4) (拓展延伸)将 C 图试管中的物质静置,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见蔗糖在锅里加热时间过长会变成褐色,因此,猜想蔗糖中含碳元素,或许还有其他元素。

[提出问题]蔗糖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种食品,你是否想过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资料卡片]

  1. (1) 蔗糖属于有机化合物(一般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般可以燃烧,受热容易分解,这都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2. (2) 化学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的数目,一定不变的是;(填序号)
  3. (3) ①绿色植物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先合成葡萄糖,再将葡萄糖转化为蔗糖。②蔗糖不易燃烧,掺入少量烟灰后,就能直接点燃(烟灰不能燃烧)。烟灰可能是起到的作用。
  4. (4) [成分探究]蔗糖可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实验1]点燃蔗糖与烟灰混合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烧杯,烧杯壁有水雾出现,则蔗糖含有元素。倒转烧杯后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蔗糖含有元素。

  5. (5) [实验2]隔绝空气高温加热蔗糖,容器内壁也出现水雾,则蔗糖还含有元素。高温加热后产生黑色固体,经实验证实是炭黑,一种碳单质。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如图),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Na2CO3

猜想3:Na2SO4、NaCl、H2SO4

(实验探究)取烧杯中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 (1) (收集证据)若猜想3成立,实验一的反应现象为,实验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实验结论)实验二不能完成实验任务的原因是,猜想3成立。
  3. (3) (表达交流)实验中滴加石蕊试液的作用是。在滴加硝酸钡溶液的过程中,如图中①表示的是(填符号),②表示的是(填符号)。
  4. (4) (总结规律)通过探究还可以认识到:

    ①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②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确定物质的成分可以从确定的角度来解决。

有一包固体粉末, 可能含有炭粉、氧化铜、氧化铁、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样, 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 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把适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中, 残存固体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试推断:
  1. (1) 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一定没有
  2. (2) 该固体粉末中可能含有,为证实该物质是否存在,可选用的试剂是
  3. (3) 写出①中生成气体的的化学方程式:
充分利用废液或废物来进行科学探究,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同时也养成了科学探究中的良好习惯。现有如下的一些废液成废物,滴加X溶液(含溶质a)至过量,产生的气体或沉淀质量与溶质a质量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一定不符合该图像的选项是(   )

选项

实验室中的废液或废物

溶质a

A

表面已经被氧化的铝片

H2SO4

B

氢氧化铜和过量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NaOH

C

稀硫酸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溶液

BaCl2

D

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混合物

HCl

A . A   B . B   C . C   D . D
有一种淡黄色粉末可制备消毒杀菌剂。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淡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⑴硫粉是一种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

⑵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且反应放热;

⑶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1. (1) (设计实验)

    方案一:取少量该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 5mL 水,振荡并观察现象。

    方案二:在燃烧匙里放少量该固体,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经过讨论,兴趣小组决定采用方案一,其理由是(填字母)

    A 操作简单    B 无实验污染C 节约能源

  2. (2) (实验验证)用下图装置实验,将淡黄色粉末加入试管中:

     现象:①试管中

    ②烧杯中

    (实验结论)实验确定该淡黄色粉末是过氧化钠。

  3. (3) (问题讨论)联想到学过的知识,小明判断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一种无色气体,并对生成的气体成分提出了以下 3 种假设:a 气体为 CO;b 气体为 H2;c 气体为 O2

    ①小组其他同学一致认为该气体不可能是 CO,理由是

    ②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③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1. (1)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理由是

  3. (3) 【实验探究】

    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4. (4) 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值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试纸变色,比对比色卡,pH<7

    ②有产生

    ③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5. (5)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不正确,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不正确:①实验操作中的不正确是。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6. (6) 【反思与拓展】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2SO4 , 除以上正确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填序号:_______。
    A . B . 氧化铜 C . 紫色石蕊溶液 D . 硝酸钠溶液
加热碳酸氢铵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引起了同学们对氨气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室温下,NH3能与HCl气体反应生成NH4Cl固体。

实验一: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探究NH3的性质与变化

【实验现象】

  1. (1) 实验Ⅰ中的现象是
  2. (2) 实验Ⅱ中先滴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再滴入浓盐酸,滴入浓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集气瓶中从下至上出现白烟;

    (写一点)。

  3. (3) 【实验结论】

    微观上,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宏观上,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有(写一点)。

  4. (4) 【反思与评价】

    实验Ⅱ避免了实验Ⅰ的不足,改进后的优点有(写一点)。

  5. (5) 实验二:按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假定氮气被完全吸收)——验证氨气中氮、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已知: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其反应原理为: ,则X的化学式为

  6. (6)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充分反应后,测得A、B、C三个装置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装置

    A

    B

    C

    数据

    减少了4.8g

    增加了6.0

    增加了2.8g

    甲同学利用A、B、C三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乙同学利用B、C两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氨气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都与理论值明显不符,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是

  7. (7) 【交流与表达】

    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氮气和氢气制得氨气。工业上常用氨气生产化肥 它属于(填“酸”“碱”或“盐”);施肥时,要避免与之混用的是(填序号)。

    A.硝酸钾                                   B.草木灰(其水溶液呈碱性)

    C.熟石灰                                   D.氯化钾

  8. (8) 工业上生产的 中常常混有少量NH4Cl,检验其是否含有NH4Cl的操作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