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题库

研究性学习在实验室进行了化学实验,向一盛有镁和铜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对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 (1) 写出上述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2) 对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

    【猜想】小光猜想:溶质为氯化镁;

           小红猜想: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镁;

           你的猜想:溶质为   .

  3. (3) 【讨论】你认为  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

  4. (4) 【实验】若你的猜想正确,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溶液:


    你的猜想正确

  5. (5) 【应用】如果你的猜想正确,把该废液倒入铁质下水管道可能造成的一条危害  .

已知某固体混合物A中可能含有CaCO3、NaNO3、BaCl2、FeCl3、CuSO4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推理(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I.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混合沉淀B和无色滤液C.

Ⅱ.另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另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HCl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D、滤液E和气体F.

Ⅲ.将所得滤液C和滤液E充分混合,再向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F和滤液G.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相应推理,填写以下空白:

  1. (1) 在固体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任选一种物质陈述肯定存在的理由:
  2. (2) 写出步骤III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1个化学方程式
  3. (3) 在滤液G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共有种,该滤液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的符号是
  4. (4) 混合沉淀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5. (5) 在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中不能确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我国“第一夫人”彭.媛首次出访就配戴了浙江的“阮仕珍珠”耳环,这吸引了公众的高度关注.珍珠粉是由珍珠经加工制成的白色粉末,是重要的药品、化妆品原料.但市场上出现的假珍珠粉外观上与真珍珠粉差不多,肉眼往往无法辨别它们.

【提出问题1】珍珠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真假珍珠粉的差别在哪里?

【做出猜想】小明:含有碳酸钙;小华:含有蛋白质; 小芳:含有碳酸钙和蛋白质

  1. (1) 【实验1】为了确认珍珠粉的组成,他们进行了下列实验:

    操作一:分别取真假珍珠粉各少许置于两只试管中,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石灰水中,观察发现:试管a中均有气泡产生;试管b中实验现象为:由此可得结论:都含有碳酸盐;

    操作二:分别取真假珍珠粉少许置于铁片上灼烧,发现前者能闻到烧焦羽毛气味;后者未闻到烧焦羽毛气味,由此可得出结论:假珍珠粉中不含

    【得出结论】小芳的猜想成立.

    【提出问题2】真假珍珠粉中碳酸钙的含量有差别吗?

  2. (2) 【实验2】各取5g真假珍珠粉各稍许,置于下列实验装置中(稀盐酸足量).测定生成气体体积数据如下:

    样品种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假珍珠粉样品(ml)

    110.50

    110.28

    110.05

    真珍珠粉样品(ml)

    103.82

    103.16

    102.82

    回答相关问题:

    ①量气管点上端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②由实验数据可知:真珍珠粉中碳酸钙的含量假珍珠粉(填“>”、“<”、“=”).

兴趣小组同学向盛有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固体A和溶液B,并对固体A和溶液B进行探究.
  1. (1) 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有:①CaO+H2O═Ca(OH)2;②(写化学方程式).
  2. (2) Ⅰ.固体A成分的探究及测定

    【猜想】①固体A中只有CaCO3

    ②固体A中含有CaCO3和Ca(OH)2;含有Ca(OH)2的理由是

  3. (3) 【实验】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出现,猜想②成立.

  4. (4) 【组成测定】取8.7g固体A于试管中,加足量稀盐酸至固体完全溶解,收集到纯净

    CO2 2.2g,则固体A中CaCO3和Ca(OH)2的质量比为

  5. (5) Ⅱ.溶液B的成分探究

    【猜想】①溶液B中的溶质是NaOH;     ②溶液B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③溶液B中的溶质是NaOH和Ca(OH)2

    根据对固体A成分的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猜想③正确,其理由是

  6. (6) 【实验】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③正确.

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进行了右图实验,对固体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B中的成分可能有哪些?

  1. (1) 【作出猜想】甲同学:只有Ag

    乙同学:Zn、Ag

    丙同学:Cu、Ag

    请写出你的一种猜想

  2. (2) 【表达交流】写出甲同学猜想的理由

  3. (3) 【反思评价】请你评价乙同学的猜想

  4. (4) 【实验探究】想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现象

    由此确定固体B的成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固体B,滴加

    有气泡产生

     

    在得出固体B的成分后,也确定了液体A的成分,液体A中含有的物质有(化学式)


几位同学理化生实验考试中做了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实验,考完后对两者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的组成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甲同学猜想溶液中只含有氯化钠;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①两位同学中有位同学的猜想是不正确的,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②你再提出一个正确的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小欣同学发现容器内液体是浑浊的,她很好奇,浑浊液体是什么?于是她和同学们一起将浑浊的液体过滤,得到滤液和固体,并对此展开了探究(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以及过滤得到的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大理石中含有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可能含有少量的Fe2O3等。

②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能够很灵敏显现出红色。

(猜想验证)

Ⅰ经讨论,大家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写化学式)。

Ⅱ小欣同学根据资料中大理石的成分,猜想滤液中可能含有少量

她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KSCN)溶液,观察到滤液颜色无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Ⅲ小雨又提出猜想,滤液中还可能含有(填化学式)。请你和小雨一起验证他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溶液

小雨的猜想成立

Ⅳ.根据小雨的验证结果,可知过滤得到的固体中含有

(得出结论)最终同学们确定了滤液中的溶质以及过滤得到的固体的成分。

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

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

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

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上述说法正确的有(    )

A . ①②⑤ B . ②④⑤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⑤
超市出现了一种含“污渍爆炸盐”的新产品(如图),能清除衣服上难以清洗的汗 渍、果汁渍。它的特殊的名称让小明对它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1. (1) 小明在超市的区域购买了此产品。
  2. (2) 阅读产品标签:“污渍爆炸盐”是一种衣物助洗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能在瞬间去除洗衣液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本产品不伤衣物,无磷是它的一大优点。含磷洗涤剂对环境的危害是
  3. (3)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Na2CO4)是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 会产生碳酸盐和其它化合物。

    合理猜想其它化合物为:

    i.NaOH;ii.H2O2;iii.NaOH和H2O2;小明做出以上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4. (4) 实验设计:探究“污渍爆炸盐”水溶液的成分,完成下列表格。已知:Mg(OH)2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污渍爆炸盐”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

    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步骤2: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振荡,静置。

    白色沉淀

    含有Na2CO3

    步骤3:取少量步骤2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再滴加少量MgCl2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步骤4: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再加入,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

     

    含有H2O2

  5. (5) 实验结论:猜想正确。写出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 (1) (一)金属的应用和防护

    用不锈钢、合成橡胶、氧化镁等材料制造的飞机轮胎属于材料。

  2. (2) 航空煤油是飞机的燃料,它主要是由炼制的。
  3. (3) 铁易生锈,提出防止铁生锈的一种方法
  4. (4) 特种钢中含有少量 粉混合在高温下反应可得到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受热分解生成高熔点的 可用作阻燃剂,其主要原理是(选填序号)。

    a.分解吸热,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 覆盖燃烧物,隔绝氧气

  6. (6) (二)制备还原性铁粉

    实验室利用废铁屑(含少量 )为原料制备还原性铁粉的流程如下:

    粉可使“酸溶”产生的 转化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 (7) 检验 已洗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先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再滴加溶液,无明显现象。
  8. (8) “干燥”时有少量 发生下列转化: ,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9. (9) “焙烧”前,应将炭粉与“干燥”所得固体均匀混合,目的是
  10. (10) (三)测定还原性铁粉的组成

    还原性铁粉中含有少量 ,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实验。

    资料:① 在加热时与 反应能生成相应氧化物。

    不与酸反应。

    实验1:取 样品,加入足量稀 ,充分反应后生成

    实验2:另取 样品,按下图进行实验。

    表:装置A和B的质量变化

    装置

    A

    B

    反应前

    300.00

    400.00

    反应后

    m

    400.44

    实验后A中固体全部变为红棕色,装置A、B的质量变化如上表。

    装配好装置后,实验前先要

    装置C的作用是

    中, 。表中m的值是

    反思:若用空气替代 进行实验,测得 的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不考虑气体与水或盐的反应)。

  1. (1) 先向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盐酸溶液,关闭活塞,震荡,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气球变大.然后再将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广口瓶中,关闭活塞,震荡,发现气球明显变小,同时在广口瓶中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广口瓶中的溶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广口瓶中的溶液含有哪些溶质?

    (交流讨论)小明取广口瓶中溶液少量加入试管内,向其广口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由此他得出结论:广口瓶中溶液的溶质组成为Na2CO3、NaCl、CaCl2。大家一致认为小明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理由是。后经大家讨论,达成共识,对广口瓶溶液中溶质组成的判断只有两种结论,结论一:,结论二:

  3. (3)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广口瓶中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结论一

    是正确的

    ②向步骤①所得的溶液中加

一些金属易生锈,某同学对铁锈进行探究,探究铁锈的成分,进行如下的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2

  1. (1) 请指出图中的明显的不足之处
  2. (2) 写出一氧化碳与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一氧化碳,目的是
  4. (4) 将铁锈加热,样品逐渐变黑,无水硫酸铜逐渐变蓝,由此推知,铁锈中一定含有元素,从而推断出空气中的   参加了铁生锈的反应。
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的性质时,将一段去除了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发现试管中有白色沉淀。
  1. (1) 为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试管(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镁条的长度

    1cm

    2cm

    3cm

    4cm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的现象)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沉淀量(恢复到25℃)

    少量

    较多

    很多

    [得出结论]镁条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量与有关。

  2. (2)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在氯化镁溶液中,镁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猜想与假设]小强认为白色沉淀是碳酸镁,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小强的猜想,理由是。经过讨论,提出如下猜想:

    I镁的用量增多,导致生成的氯化镁增多而析出晶体;

    II镁条反应过程中有残碎的镁粉剩余;

    Ⅲ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

  3. (3) [实验验证]将上述试管④中的物质过滤,将得到的白色不溶物分为三份,进行实验:

    ①取第一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后,不溶物(选填“会”或“不会”)溶解,则猜想I不成立。

    ②取第二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猜想不成立。

    ③取第三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硝酸,发现不溶物溶解,向所得无色溶液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则不溶物中一定含有元素,猜想Ⅲ不成立。

  4. (4) 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得知不溶物的生成原理: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且碱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而促使白色的碱性氯化镁的生成。

    [拓展延伸]

    小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验证]③的设计不严密,在进行[实验验证]③之前应该对不溶物进行洗涤,目的是

    锌片和铜片放入稀盐酸中产生的现象不相同,据此推测出铜的活动性比锌,还可根据锌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来确定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品牌干燥剂可能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或者氧化钙和氯化钙的组合,为探究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剂样品做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稀硝酸(HNO3)具有酸的通性

(设计实验)流程如图:

  1. (1) (实验分析)

    干燥剂样品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一定显(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生成气体b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结论与反思)

    若c处无现象,则该品牌干燥剂的组合成分为(写化学式);若c处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干燥剂的组合成分为(写化学式);写出c处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该实验过程中,过量稀硝酸不能用过量的稀盐酸代替的原因是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化学小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上述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若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与之前相比会(填“增大”“减小”“不变”之一)。

  2. (2) 随着“限塑令”逐步实施,济南市许多超市已采用可降解塑料袋替代传统塑料袋。化学小组同学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并对某种塑料试样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O三种元素),所选仪器按“A→B1→E→B2→C→碱石灰干燥管”的顺序连接(B1、B2为浓硫酸洗气瓶),实验前检验装置气密性。使一定质量的塑料试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

    ①生成氧气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仪器E的大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4g,充分燃烧后,测得仪器B2的质量增加3.6g,仪器C的质量增加8.8g,则该塑料试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g(精确至0.1g)。

    ③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1 , 这样测算出的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与实际值比较将(填“偏小”“偏大”“基本一致”之一)。

如图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的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

②氧化亚铜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氮气不与碳和氧化铜发生反应。

  1. (1) 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目的是
  2. (2) 反应结束后,先(填“熄灭酒精喷灯”或“打开弹簧夹,继续通氮气")。直至冷却至室温。
  3. (3) 探究一:探究产物的固体成分

    (提出问题1)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

    (设计实验)

    取少量反应后暗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现象,说明暗红色固体含Cu2O,请写出产生氧化亚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 (4) 探究二:探究生成的气体

    (提出问题2)生成的气体中是否有一氧化碳?数据记录如下(假设固体生成物只有铜):

    反应前

    氧化铜3.20g,碳粉2.00g混合均匀,放入48.48g的硬质玻璃管中:

    反应后

    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52.72g

    (数据处理)

    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32g,生成气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因此气体生成物是

  5. (5)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可能原因
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人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图一实验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生的现象为;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 (2) 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描述了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

  3. (3)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用检验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继续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证明没有

    实验2: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证明含有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产生

    证明有生成(注:实验1已证明没有氢氧化钠)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4. (4) 【评价反思】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证据不足,理由是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这两个概念中的“碳”,实际上都是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而碳及其化合物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物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与碳单质、CO和CO2有关的内容。
  1. (1)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图中表示C60的分子结构。(填编号)

  2. (2) 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虽然他们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是
  3. (3) 推广乙醇汽油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措施之一。乙醇汽油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可能含有CO、CO2和水蒸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来探究乙醇汽油不完全燃烧是否会产生CO:

    Ⅰ、装置中需要的试剂有①浓硫酸、②氢氧化钠溶液、③澄清石灰水,则A、B、C中的试剂依次为。(填序号)

    Ⅱ、若装置A、B中都发生了反应,则装置B中的溶液质量(填“增大”或“减小”)。

    Ⅲ、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Ⅳ、上述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取装置中的NaOH溶液,向其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气体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则M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用化学式表示)。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OH、Na2CO3、BaCl2、Ba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白色沉淀A的成分有三种可能①BaSO4;②BaCO3;③
  2. (2) 步骤②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下列物质中能替代步骤③中酚酞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pH试纸 B . MgCl2溶液 C . 盐酸 D . CO2
  4. (4)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存在的是(填化学式)。
  5. (5) 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原白色粉末的成分,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则原白色粉末还存在。(写一种可能即可)

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常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1. (1)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10,由此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性。

  2. (2) 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固体物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方案】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现象,说明实验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 (3) 实验三:通过实验进一步确定充分加热后固体产物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是NaOH;猜想②:可能是Na2CO3;猜想③:可能是NaOH和Na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将加热后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猜想①不正确

    Ⅱ.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

    猜想②正确

    Ⅲ.取步骤Ⅱ所得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仍为无色

  4. (4) 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拓展应用】碳酸氢钠常用于制作抗酸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但对于患有胃溃疡(胃黏膜溃烂)的病人在胃酸过多时却不宜服用碳酸氢钠,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