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题库

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 (1) 甲同学实验操作如图:

    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色.

    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发现溶液为无色,于是甲同学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乙同学对甲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凝,并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NaCl和HCl

    猜想三:NaCl和NaOH

    以上猜想中,你觉得不合理的是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Na2CO3溶液

    猜想二成立

    【反思交流】

    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倒入下水道   B.倒入废液缸   C.带出实验室.

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1. (1) 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 (2) 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
  3. (3)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①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②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CO2    猜想②:该气体是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I.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填“成立”或“不成立”);

    II.装置B中的现象是,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缺陷是,处理的方法是

  4. (4) 【拓展延伸】

    ①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

    A.氨水             B.食醋             C.肥皂水          D.苏打水

    ②向某溶液中加入蚁酸有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可能是(只写一种).

块状固体碳化钙(CaC2)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C2H2),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1. (1) 【做出猜想】

    猜想一:CaO   猜想二:Ca(OH)2 猜想三:

    上述猜想的依据是

  2. (2) 【交流反思】

    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请说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理由:

  3. (3) 【进行实验】

    (一)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始终没有观察到,证明“猜想三”不成立。

    (二)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溶解,再取上层清液,分为二等份,一份通入气体有白色沉淀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另一份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为色。证明“猜想二”成立。

    结论:白色固体是Ca(OH)2

  4. (4) 【拓    展】根据乙炔(C2H2)的组成判断乙炔属于(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实验室现有一种含有纯碱、小苏打的固体粉末样品.为了测定其中小苏打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CO2↑+H2O。碱石 灰是 CaO 与 NaOH 的固体混合物;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 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 相关物质.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 C、D 质量,分别为:m、mCl、,mD1

Ⅱ.将质量为 m 的样品装入 B 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进行操作 X.

Ⅲ.关闭弹簧夹 a、b,打开弹簧夹 c,给玻璃管加热.

Ⅳ.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 a 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Ⅴ.再次称量 C、D 的质量,分别为 mC2、mD2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步骤Ⅱ中操作 X 具体为
  2. (2) C 中所装药品为
  3. (3)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步骤Ⅳ打开弹簧夹 a 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的多重作用是
  5. (5) 依据实验实际,选择实验所得数据,该样品中小苏打含量的表达式为
2018年春节南昌市出台了禁止燃放姻花爆竹的规定。针对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气体成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烟花爆竹燃烧后生成哪些气体?

(查阅资料)

⑴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

⑵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aSO4 , 将SO2气体通入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会褪色。

(提出猜想)猜想1:CO2  猜想2:SO2  猜想3:CO2和SO2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猜想的气体。

(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①装置A中溶液不褪色,装置B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I成立

②装置A中,装置B

 猜想Ⅱ成立

③装置A中,装置B

 猜想Ⅲ成立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经讨论认为A、B装置的顺序不能倒,其原因是

A.不能确定含有CO2   

B、不能确定含有SO2      

C.不能确定含CO2和SO2

(思维拓展)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是:

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玻璃管及试管中充满二氧化碳。

  1. (1) 完成实验,填好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缓缓通入CO2 , 点燃A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

    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石灰水变浑浊且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燃B处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

    B处玻璃管内固体变红。

    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2. (2) C装置的作用是
  3. (3) 小明同学又将木炭与氧化铜混合加热得到红色固体,为弄清这种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查阅资料)Cu和Cu2O均为红色固体,且Cu2O+H2SO4=Cu+CuSO4+H2O。

    (提出猜想)红色固体是:Ⅰ.Cu    Ⅱ.Cu2O    Ⅲ.

    (进行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灼烧后的红色固体2.88g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红色固体一定有Cu2O

  4. (4) (思考与分析)

    小林同学认为猜想Ⅱ正确,同学们分析后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要得出正确结论,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若用 a 表示该数据,则a的取值范围为,可以得出猜想Ⅲ正确。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某未知浓度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某未知浓度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

②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③H2+CuO Cu+H2O

(提出猜想)

甲:气体是氢气;      乙:气体是二氧化硫 ;      丙:气体是二氧化硫和氢气。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图片_x0020_448549463

  1. (1) 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
  2. (2) 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填现象),证明气体中含有氢气。
  3. (3) B装置中浓硫酸具有的作用。
某学习小组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成分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学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后,知道碳在质量不同的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那过量的炭粉与氧化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有哪些可能呢?

(提出假设)假设1:只有二氧化碳;

假设2:

假设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图片_x0020_100029

(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实验室可以用氯化铵(NH4Cl)溶液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混合加热反应制得氮气,同时生成氯化钠和一种常见的液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①按上图连接装置(未装药品),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先夹紧弹簧夹,在右侧导管处连接一注射器,将注射器活塞往里推一段距离,松手后观察到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称取3.20g氧化铁和2.00g碳粉混合均匀,放入48.48g的硬质玻璃管中;

③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目的是

④停止通入N2后,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现象说明

⑤待反应结束,应先,再(填“熄灭酒精喷灯”或“打开弹簧夹、继续通氮气”),冷却至室温后停止通入氮气,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52.24g。(已知氧化铁被完全还原成铁单质)。

(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生成的气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判断,得出假设成立。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也可以将图1中虚线内B装置换成图2装置,图2装置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是

图片_x0020_100030

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 CaO、Ca(OH)2 中的一种或二种。为确定其成分,取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悬浊液中除水外,含有的物质化学式是,该悬浊液称呼为

②若取出少量悬浊液置于试管中,滴加酚酞,再继续逐滴滴入盐酸至过量,边滴边振荡。实验过程试管中产生的现象依次为(请选择并依次填写下列序号)

a.红色,浑浊

b.无色,澄清

c.红色,澄清

d.白色,浑浊

③上述实验②后,为判断溶液中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是(选填编号)。

a.镁粉

b.氯化钙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④分别称取样品于固体的质量进行比较,若固体质量大于样品质量,则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1) 写出仪器名称: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化学方程式为,不能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
  2. (2) 发生装置可选装置C的是

    I.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II.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III.锌块和稀硫酸制氢气

  3. (3) 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为测定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假设二氧化碳已完全放出,忽略空气中物质的影响),设计如右图装置: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氢氧化钠固体增加的质量。

  4. (4) 对锥形瓶中反应后的剩余溶液成分进行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反应),剩余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把剩余溶液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试管中进行实验。

    实验I.往一个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实验II.往另一个试管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传感器连续监测试管内溶液的pH,得下图

    根据实验(填编号)可知,剩余溶液中还有盐酸。

  5. (5) 曲线上M点溶液的溶质成分是
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黑色粉末A和~瓶标签不全的无色溶液B(如图l8)。小明想知道可能是什么物质,他各取少量于试管中混合,发现产生气泡;又查阅资料得知初中化学常见黑色粉末有:CuO、MnO2、Fe3O4、铁粉和炭粉。

  1. (1) 你认为黑色粉末A是;无色溶液B是
  2. (2) 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混入Na2CO3的NaOH固体,于是他们对该固体中Na2CO3的含量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Ⅰ.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

Ⅱ.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1. (1) (提出问题)该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反应原理)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C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制定计划)同学们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装置气密性良好,浓硫酸、碱石灰均足量)。

    方案甲: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于锥形瓶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向样品中滴加稀硫酸,待样品反应完全,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测出生成CO2的质量,计算。

    方案乙:用图2所示装置测定反应生成CO2的体积。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将样品和足量稀硫酸分别置于Y形管a、b处(此时量气管液面在零刻度处),倾斜Y形管,使反应发生,待样品反应完全,测出生成CO2的体积,计算。

    (分析与讨论)

    方案甲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为测出生成CO2的质量,需要在样品反应前后分别称量装置(填装置序号)的质量。方案乙中,植物油的作用是;反应结束后,应,然后根据液面读出生成CO2的体积。

  3. (3) 小红同学认为方案甲的装置设计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可增加图3中的一个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按气流方向填装置序号)。

  4. (4) 小青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沉淀法”进行测定: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试管中,,计算。

    (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完善实验方案后,测出了该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设计实验方案应使实验简便、误差小。

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物是一种俗称水煤气的气体燃料(其中不含甲烷),为确定水煤气的成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新鲜的鸡血遇一氧化碳变为樱桃红色。

(提出猜想)小组成员对水煤气的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

猜想1:H2、CO2;猜想2:H2、CO;猜想3:CO、CO2;猜想4:H2、CO、CO2

  1. (1) 请你说明猜想3不能成立的理由
  2. (2) (实验探究)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图片_x0020_100022

    (实验现象)通入水煤气后,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变樱桃红色。

    由此可知,水煤气中不含,含有(均填化学式)。

    (继续实验)在B处点燃气体,然后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3. (3) A处生石灰的作用是,气体通过A后再在B处点燃时,观察到所罩烧杯的内壁,由此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 , 猜想成立。
  4. (4) 由探究结果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实验小组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1. (1) 向固体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产生的气体是
  2. (2) 生成白色沉淀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 (3) 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4. (4) 将溶液B取样,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即可确定原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钠,该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过氧化钠是钠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之一。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想了解过氧化钠放入氯化镁溶液中的情况,查阅资料得知:a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b氯化镁溶液呈酸性。
  1. (1) 问题一:探究小组的同学把少量的Na2O2加入到一定量的MgCl2溶液中,可观察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和,充分反应后过滤。
  2. (2) (提出问题)滤液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NaCl、MgCl2猜想四:NaCl、NaOH、MgCl2

    问题二: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实验验证)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滤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猜想二成立

    实验二:取少量滤液加入

    产生有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

  3. (3) (评价与反思)Na2O2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最终会变质为(填化学式)
小华同学周末郊游时,发现了一件铜器表面有大量绿色的锈,他将铜器表面绿色的锈粉末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问题)绿色铜锈是什么物质?铜锈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实验1)将铜锈干燥处理,然后装入试管a中加热(如图1),观察到此试管口有无色液滴出现,试管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体无色无味。如果将试管口液体倒出,闻不到任何气味,由此得出此液体是

  2. (2) (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或氧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实验2)拔开橡皮塞,用木条伸入a试管内,木条熄灭,由此得出产生的气体不是氢气或氧气,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3. (3) (实验3)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c试管的澄清石灰水中(如图2),观察到,由此得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实验中还看到试管a中绿色固体粉末变为黑色。老师说这种黑色粉末是铜(Cu)的一种氧化物—氧化铜,其化学式是

  4. (4) (结论)干燥的绿色铜锈受热分解生成三种物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所以铜锈中除了含有铜元素外,还含有的元素有

    老师最后总结到:铜锈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成分是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

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光亮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发现表面变黑,他们对黑色物质来源产生了兴趣,铜片表面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甲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是烟灰

乙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丙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既有烟灰又有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查阅资料)

①酒精不充分燃烧产生炭黑(即黑烟)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1. (1)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然后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部位加热

    铜片变黑

    推知(填甲、乙、丙)的不正确。说明黑色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空气中的有关

    实验二:取一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

    取下胶塞前的现象:

    取下胶塞后的现象:

    乙的猜想正确

  2. (2) (反思拓展)

    实验一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目的是排除了的干扰。

  3. (3) 实验二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空气的目的是
  4. (4) 通过对黑色物质来源的探究,写出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是
过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2在工业上常用作漂白剂、消毒剂、氧化剂等。某化学小组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盛水的试管中,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物质?

  1. (1) 【作出猜想】

    猜想Ⅰ:生成H2

    猜想Ⅱ:生成O2

    猜想Ⅲ:生成CO2

    大家一致认为猜想Ⅲ不正确,理由是

  2. (2) 【实验验证】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

    无明显现象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猜想Ⅱ成立

  3. (3) 【查阅资料】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除了产生气体,还有氢氧化钠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拓展延伸】

    过氧化钠保存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甜叶菊苷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甜味剂,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国,实验小组欲探究甜叶菊苷的元素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提出猜想] 甜叶菊苷由什么元素组成?

[进行实验]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按图进行操作,并分别将干冷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与火焰上方。

  1. (1) [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认为小晴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经改进试验后,检验到甜叶菊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确定甜叶菊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2. (2) [继续探究]为了进步确定其元素组成。利用下图进行实验。(已知:装置中C中的氧化铜能确保甜叶菊苷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

    实验前要通一会儿氮气,目的是

  3. (3)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数据记录]4.02g甜叶菊苷在C装置中充分燃烧后,D装置增重2.7g, E装置增重8.36g。(产物被完全吸收)

    [分析与结论]数据分析: 4.02g 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g,由此可以确定甜叶菊苷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5. (5) [反思评价]若没有F装置,对氧元素质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 (1) 下述反应中无现象的为(填字母序号,下同),有气泡出现的是;F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将反应后D和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假设与猜想】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CaCl2

    猜想三:NaCl、Ca(OH)2和HCl

    猜想四:

    【讨论与交流】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

  3. (3)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

    无现象

    猜想四成立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拓展与迁移】稀盐酸和稀硫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