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题库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Mg3N2),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

  1. (1) 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12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固体的最大值为g、最小值为g.

  3. (3)

    某学生对该混合物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

    ⅰ.碱石灰是固体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常作干燥剂,不与NH3 反应.

    ⅱ.2NH3+H2SO4=(NH42SO4

    ⅲ.NH3 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实验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精确称量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固体5.00g 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C→连接好装置→关闭活塞K→打开A 中分液漏斗活塞逐滴加入水,至样品恰好完全反应→打开活塞K→鼓入空气→再次称量装置C,装置C 增重0.34g.

    请回答:

    ①装置B的作用是

    ②装置D的作用是

    ③实验步骤④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④固体混合物中Mg3N2 的质量分数为

    ⑤实验证明此方法测定的结果偏低,可能原因是(写一条即可)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器表面生成的绿色铜锈展开如下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 (1) 探究铜锈的组成.

    【实验过程】

    实验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铜锈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溶液呈

    铜锈中含有Cu2+

    b.将生成气体通入

    铜锈中含有CO32

    实验二:另取少量铜锈隔绝空气加热,发现绿色粉末变黑色,试管壁上有水珠.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两实验,可以确认铜锈中含有种元素.

  2. (2)

    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猜想】同学们对空气中有哪些物质参与了铜的生锈作出以下三种猜想:①CO2、H2O   ②O2、H2O   ③CO2、H2O、O2

    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并结合铁生锈的知识,你认为上述猜想错误的是(填序号).

    【实验设计】为验证另外两种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中A、B两个对比实验,请你在方框内完成实验B的设计.(语言叙述或画图说明均可)

    【预计结论】若A中的铜生锈,B中的铜不生锈,则正确的猜想是(填序号).

为鉴定一包混合固体粉末(可能含有适量的CaCO3、CuO、Fe2O3、C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成,设计以下流程,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可能含有CaCO3

②肯定含有Fe2O3

③可能含有CuO

④肯定含有C.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实验中学的实验小组在探究维生素C水溶液的性质时,不慎误把维C泡腾片(保健品.主要成分如图所示)当做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引起了该小组同学的探究兴趣.

  1. (1) 【提出问题】该气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青说:该气体可能含有CO2、CO,O2、H2、N2    中的一种或几种.

    小丽说:不可能含有 N2 , 小丽猜想的依据是 小亮说:不可能含有H2和CO,根据你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小亮说法的依据是

    最后研究小组的同学共同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2. (2)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得出结论】

    (I)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

    (II)由实验②(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甲、乙两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 (1) 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A . 只有CO2 B . 只有O2 C . 只有CO D . CO和O2混合气体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2. (2) 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

    ①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②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3) 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l】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铝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同学们决定进行探究.探究前老师提示,该反应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

  1. (1) 【提出猜想】生成的气体可能是SO2或O2或H2或CO2

    甲同学经过仔细思考后,觉得不可能含有,因为

  2. (2)

    【查阅资料】①SO2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似,如它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做气体的干燥剂.

    ③H2与CO均可以还原金属氧化物.

    【方案设计】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气体.

    甲认为:若观察到,则气体为SO2 . 若观察到,则气体为O2

  3. (3) 【实验探究】

    ①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处通入一段时间后,再点燃 C 处酒精灯.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②实验过程中发现 A 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C 装置中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壁上有水滴生成;

  4. (4) 【实验结论】①铝粉与该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写出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所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5) 【实验反思】

    乙同学发现铝放入硫酸铜溶液时,先开始的反应速度很慢,原因可能是,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操作复杂,他只需一盒火柴即可确定该气体成分.你认为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填空:
  1. (1) [猜想假设]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三:

  2. (2) [查阅资料]

    ①BaCl2溶液显中性

    ②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小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再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不正确

     ②取①中的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猜想二正确、猜想三不正确

  3. (3)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样品已部分变质,其化学成分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引起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反思交流]

    ①实验室应保存氢氧化钠;

    ②某同学认为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另一位同学认为不可以,理由是:CaCl2溶液和NaOH溶液相混合也会出现.因为Ca(OH)2

为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甲、乙两化学兴趣小组分别完成了下列实验:

【甲组同学实验】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

【乙组同学实验】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提出问题】①甲组同学实验产生的气体和白色固体成分; ②乙组同学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对甲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硫酸铜固体为白色,遇水变蓝;

③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1. (1) 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 (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2. (2) 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写化学式)。
  3. (3) 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作出猜想】猜想Ⅰ: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猜想Ⅱ:白色固体可能是

    猜想Ⅲ: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

  4. (4) 【初步验证】 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溶液,观察到,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 , 得出猜想Ⅱ错误。
  5. (5) 【设计实验】为进一步确定固体的成分,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干燥的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的U型管

    猜想Ⅲ正确

  6. (6) 【对乙组同学实验进行探究】确定实验反应后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MgO+H2O(热水)=Mg(OH)2 , Mg(OH)2在热水中溶解度增大,在热水中显碱性;② MgC2+2H2O=Mg(OH)2+C2H2↑。

    【作出猜想】猜想Ⅰ:产物是MgO和C;   猜想Ⅱ:产物是MgO、MgC2和C。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7. (7) 【实验分析】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猜想不正确;

    ②为了验证另一种猜想中白色固体成分,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实验操作是

  8. (8)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对“CO2不助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下左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 (1) 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
  2. (2) 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3) 【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那些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图像。

    【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一定不是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气体X依次通过灼热氧化铜和澄清石灰水,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X组成的可能性有(  )
A . 2种    B . 3种    C . 4种    D . 5种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洞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 CaCO3+ CO2+ H2O=Ca(HCO3)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思考: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是否能生成碳酸氢钠(NaHCO3)?于是他们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1. (1)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2CO3

    猜想二:溶质为NaHCO3

    猜想三:溶质为

  2. (2)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二(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取实验步骤①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一不成立

  3. (3)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证明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生成了碳酸氢钠。写出实验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讨论交流]碳酸氢钠的俗名叫 。小明同学认为,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就能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小红同学对小明同学的结论产生质疑,其理由是
  5. (5) [拓展应用]同学们回忆超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结合上述知识,如果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下列哪一个图像能正确反映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填字母序号)。

绿矾(FeSO4·7H2O)用途广泛,可用作净水剂,医学上可用作补血剂,还可用于制颜料。

①绿矾是一种絮凝剂,利用其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作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②缺铁会引起贫血,铁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③《本草纲目》中记载,绿矾“煅过变赤,则为绛矾”。绛矾是古代壁画、彩塑中使用的一种红色颜料。

④铁的氧化物中已知三氧化二铁为红色。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为黑色。

⑤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检验二氧化硫。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绿矾高温分解的产物很感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绿矾高温分解的产物是一种固态金属氧化物和几种气态非金属氧化物。

②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同时就有元素化合价降低。

③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④硫有两种常见的氧化物,部分性质如下表:

硫的氧化物

熔点

沸点

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SO2

-75.5℃

-10℃

SO3

16.8℃

44.8℃

不能

(提出问题)《本草纲目》中记载绿矾“煅过变赤”,经实验验证绿矾高温分解确实产生红色固体,说明绿矾高温分解产生的一种固态金属氧化物是,那么产生的几种气态非金属氧化物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猜想1:H2O和

猜想2:H2O和SO3

猜想3:H2O、SO2和SO3

甲同学认为无需通过进一步实验即可判定猜想2不正确,理由是

(设计实验)乙同学用以下装置检验绿矾高温分解产生的气态非金属氧化物:

图片_x0020_100026

需将绿矾高温分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填字母,且每套装置限用一次)。

(分析现象)进行上述实验,观察到A中试管内溶液,B中U形管内固体,D中U形管内出现无色晶体,说明猜想3正确。绿矾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一包食品脱氧剂的成分,剪开包装袋,发现脱氧剂大部分为黑色固体,其中混有少量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脱氧剂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经过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提出猜想:甲同学:可能有铁粉;乙同学:可能有炭粉。

  1. (1)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根据两位同学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脱氧剂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甲、乙同学的猜想均成立

    过滤,将滤渣与氧化铜混合加热

  2. (2) [反思与评价]

    有同学提出,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物理方法验证甲同学的猜想,请写出使用此方法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3. (3) 老师告诉同学们,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利用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来吸收包装袋中氧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4. (4) 小组同学又对脱氧剂中的白色粉末产生好奇,经查阅资料,白色粉末可能是硅藻土。硅藻土是一种填充剂,不溶于水,其作用在于吸附水分,为脱氧反应提供水分;并疏松配料,使氧气易于接触铁粉。如图是硅藻土用量与脱氧时间(h)的关系图,可知:

    图片_x0020_2041198925

    ①硅藻土的最佳用量是0.35g.

    ②硅藻土高于或低于最佳量时,脱氧速度会减慢。请分别分析可能的原因:

  5. (5) 脱氧剂的脱氧速度还有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请写出一条并说明理由,影响因素:理由: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OH、CuSO4、C粉、CaCO3、NH4HCO3、Fe粉中的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1. (1) 取少量固体加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2. (2) 另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中,温度明显升高,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和黑色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3. (3) 取(2)中得到的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由此判断原固体中还含有,没有
实验桌上放置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如图所示)

图片_x0020_100010

  1. (1) 请你猜想该气体是
  2. (2) 请对你猜想的气体进行验证,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高温煅烧a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bg,为判断碳酸钙是否全部分解,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 加水,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存在 B . 加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 C . 加水、加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色 D . 计算 是否等于
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干电池内含有的物质及电能的产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探究实验。
  1. (1) (实验一)

    小吴按图所示连接装置,观察到锌片溶解,碳棒上有气泡放出,同时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化学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电能。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实验二)

    同学们初步了解电能产生的原理后,小周剥开一节干电池,发现除锌皮、碳棒外,还有黑色固体A。

    (提出问题)黑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黑色固体A可能是炭黑、铁粉、氧化铜、四氧化三铁或二氧化锰等物质。

    (查阅资料)四氧化三铁俗称磁性氧化铁,有磁性:二氧化锰不溶于稀盐酸且不与稀盐酸反应。

    (探究实验)

    小周向装有黑色固体A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静置后过滤,得到滤渣B和滤液C.取滤渣B进行以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干燥的滤渣B与磁铁接触

    没有物质被磁铁吸引

    分可判断B中一定不含

    ②取少量滤渣B干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a.溶液无色

    b.仍有黑色不溶物

    由现象可列断B中一定不含

    ③另取少量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同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a.有大量气泡放出

    b.

    可判断B中含有二氧化锰

  3. (3) (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滤渣B中还可能含有(填物质名称)。
  4. (4) (实验三)

    (查阅资料)干电池中还含有氯化铵;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探究实验)小诗取滤液C进行以下实验:

    ①测得滤液C的pH<7,说明溶液呈酸性,存在大量的H+ , 解释了干电池的锌皮被腐蚀和产生电能的原因。

    ②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浓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滤液C中含有铵盐。

    ③为证明滤液C中含有氯离子,请补充完整小诗同学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

  5. (5) (知识拓展)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Cl2)和含锰元素的盐(锰元素的化合价为+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某种碱式碳酸锌是制备功能材料氧化锌的原料,其化学式可以表示为Znx(OH)y(CO3z , 受热分解后会生成氧化锌固体和另外两种气体。某化学探究小组设计了图所示装置(虚线框中的装置未画出),对碱式碳酸锌进行探究。

资料卡:①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固体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②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1. (1) Ⅰ定性探究:碱式碳酸锌受热分解后产生的气体成分

    (猜想假设)1.H2O; 2.CO2; 3.NH3

    其中猜想3明显不合理,理由是

  2. (2) (实验探究)检查完气密性后,装药品,在虚线框A、B中依次选择(选填①、②、③,每个虚线框仅选一个),加热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得知,碱式碳酸锌受热分解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 (3) Ⅱ.定量探究:碱式碳酸锌的组成

    重新组装仪器,虚线框A处是换装了浓硫酸的装置①,浓硫酸的作用是;在虚线框B处是连续的2个装置②。

  4. (4) 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影响实验的精确性;再关闭止水夹,停止通入氮气,对碱式碳酸锌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的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待样品完全分解后,打开止水夹,需要继续通一会N2 , 目的是
  5. (5) 取一定量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A处增重3.6g,B处先通过的碱石灰增重4.4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
胃液中含有盐酸,常用碳酸氢钠片或铝碳酸镁片治疗胃酸过多症。某小组同学对两种药剂开展探究。

【查阅资料】

①铝碳酸镁片主要成分化学式为[Al2Mg6(OH)16CO3·4H2O],含有 Al3+、Mg2+、OH-

③抗酸原理:药物中的部分离子和胃酸中的 H+反应,降低胃液酸性。

④药物使用说明书,如图1。

【提出问题】①哪种药剂治疗胃酸过多引起胃疼的效果好?

②每片药剂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是多少?

实验一 比较两种药剂的治疗效果

【设计实验】

小组同学各取 1.0 g 碳酸氢钠片和 1.0 g 铝碳酸镁片粉碎后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 120 mL pH=1 的稀盐酸,利用 CO2传感器和 pH 传感器(如图2所示)分别测出试管内 CO2浓度和溶液 pH 随时间的变化,得到图3、图4所示曲线。

  1. (1) 【分析与表达】

    抗酸原理: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碳酸镁与盐酸的反应为: 

    起抗酸作用的离子是

  2. (2) 【结论与反思】

    两种药剂治疗胃酸过多症效果更好的是,理由是

  3. (3) 铝碳酸镁片需要嚼碎后服用,可能的原因是
  4. (4) 实验二 测定每片药剂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方案 1:小金按如图 5 的实验方案,取药片和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小金将小烧杯中的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 3.0 g 碳酸氢钠片粉末中。

    时(填操作和现象),可判断碳酸氢钠完全反应。

  5. (5) 方案 2:小雨按照如图 6 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乙和丙的质量变化来采集实验数据(装置气密性良好)。

    【记录与处理】

    实验前称量装置乙和丙的总质量。之后关闭 K1 , 打开 K2、K3、K4和分液漏斗活塞,将 50 mL 10%的稀硫酸加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打开 K1 , 鼓入空气。一段时间后称量装置乙和丙的总质量。重复三次操作,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碳酸氢钠片样品质量/g

    3.0

    3.0

    3.0

    反应前装置乙和丙的质量/g

    493.8

    494.6

    493.6

    反应后装置乙和丙的质量/g

    492.6

    493.6

    492.5

    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6. (6) 【反思与评价】

    方案 2 比方案 1 实验结果更准确,理由是(至少写两点)。

在清理实验室的药品时,同学们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问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没有变质。

②“梦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部分变质。

③“天和”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全部变质。

三个小组的同学们根据各自猜想,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 (1) 【实验报告】

    小组名称

    “问天”小组

    “梦天”小组

    “天和”小组

    药品种类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红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不变色

    实验结论

    该溶液已经变质

    该溶液部分变质

    该溶液

  2. (2) 【解释与结论】

     “问天”小组的实验中,能证明该溶液已经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天和”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梦天”小组的实验结论不正确。他们的理由是
  4. (4) 【反思与评价】

    ①在不改变被检验物质成分的情况下,排除干扰,能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结论。

    ②“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科学探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拓展与延伸】

    经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认为取用药品后,应及时瓶塞,防止药品变质。

  5. (5) 【实践与应用】

    对于同学们发现的这瓶溶液,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 直接倒入下水管道 B . 清洗盛放过植物油的试管 C . 检验某氯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