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与都江堰 知识点题库

战国时期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 造福于民。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都江堰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于大禹治水时期   ②由李冰父子主持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关于下图所示水利工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 秦国蜀郡郡守李斯主持修建的 B . 鱼嘴将长江分为内外江两部分 C . 沟通湘江漓江,便利南北水运 D . 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
A . 治理了黄河水患 B . 编著了《道德经》 C . 修建了都江堰 D . 开凿了大运河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B 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 《窦娥冤》 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
D 火药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A . A B . B C . C D .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江堰主体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修在江中,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到来时则可以分内江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 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巨型卵石作堰,费用节省而效果显著。

——摘编自中华书局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二  唐太宗有一段著名的话:“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摘编自中华书局七下《中国历史》

材料三  北宋统一以后,南方战乱少,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1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时的耕作技术也日益精细化,出现了“秧马”和“耖”(chao)等新农具……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沼边开垦出梯田、圩(wei)田等各种良田。宋真宗时,调拨了3万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种到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为稻米产量的提高和多熟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稻米开始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摘编自中华书局七下《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都江堰的功能和工程修建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治国理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解决“禾黍不登”的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 (4) 上述材料对解决目前我国“三农”问题有什么启迪?
图2所示工程开创于()

图2

A . 汉朝 B . 唐朝 C . 战国 D . 秦朝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 . 灵渠 B . 长城 C . 都江堰 D . 赵州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众多领域都曾领先于世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上。

【丰富的遗产】

材料一  如图

【创新的制度】

材料二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兼容并蓄的态度】

材料三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史实(部分)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唐朝

玄奘西行天竺;A    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B    先后七次下西洋

【领先的理念】

材料四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yuan tuo)、鱼、鰍鳝孕别之时,罔罟(gu)、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植物开花生长的季节不得进山砍伐,在鼋、耄、鱼、泥鰍、鳝鱼等繁殖的季节不得将渔网、毒药投放在湖泊、河泽之中,确保这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之后才能获得这些自然资源)——《荀子》

  1. (1) 材料一图一是战国时期我国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请指出该水利工程的作用。图二、图三是两宋时期商业繁荣下的文明成果,请你任选一幅图,从其反映的角度列举出一条这一时期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
  2. (2) 材料二中的“考试制度”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创新,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宋代出现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这与宋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3. (3) 依据所学知识,写出A、B处对应的人物。
  4. (4) 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很早就关注自然问题,请写出春秋或战国时期持有这种主张的一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写出一位思想家及其主张即可)。
史书记载:蜀郡郡守李冰“凿离碓(dui),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该工程完工后,既可以行舟,又可以灌溉田地,百姓深受其益。该工程是(    )
A . 灵集 B . 长城 C . 都江堰 D . 阿房宫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他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1. (1) 请将材料一图A和图B中的房屋与居住其中的原始居民对号人座(填序号A.B即可)。影响这两种原始居民建造两种不同房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人”的人是谁?
  3. (3) 材料三所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秦国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一个工程,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该: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 . 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 . 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 . 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 . 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国外一位物理学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纪元开始,中国领先于世界的技术,直到大约公元1600年。”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是(    )

①蔡侯纸          ②都江堰           ③麻沸散        ④《大明历》

A . ②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
经历了汶川八级大地震仍不垮,人们不禁为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请问该水利工程是(    )
A . 灵渠 B . 郑国渠 C . 都江堰 D . 大运河
下图所示工程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技术的先进水平。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这一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大运河 D . 赵州桥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此公”的主要功绩是(    )
A . 发明翻车 B . 推广牛耕 C . 修建灵渠 D . 修建都江堰
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关于都江堰工程的表述, 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它是由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建 B . 它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C . 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D . 它是人类征服、协调自然的成功典范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 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   )
A . 都江堰 B . 驰道 C . 灵渠 D . 大运河
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 (1) 材料一中,图1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某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典型遗址的代表。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遗址的名称是什么?当时的房屋建筑有何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图2铁农具从哪一历史时期开始使用?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图3的工程的修建对当时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反映的两条变法措施。
余秋雨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    )
A . 灵渠 B . 白渠 C . 都江堰 D . 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