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点题库

下列三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 . 加强亚欧非三洲联系 C .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 . 东西方文明交往通道
(1)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 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读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中国的冶金、凿井、养蚕等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黄瓜等也传入中原。西汉王朝的影响直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 生活在哪一时期?
(2)材料一中的“骞”对我国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  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也”。

  1. (1)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实施了哪一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其内容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 (3) 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政府设置在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何重大意义?

  4. (4) 概括材料三,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5. (5) 清朝疆域东南到宝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但在历史上台湾经历了与大陆的三次分离,前两次分别是被哪个国家侵占的?又是怎么回到母亲怀抱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初步开发原因有那些?

前几年,“东突”势力在新疆制造恐怖事件,妄图把新疆分裂出去,我们可用以下哪些事实进行反驳(    )

①漠北战役

②昭君出塞

③张骞通西域

④设立西域都护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丝绸之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回眸】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

                                                                 —《新全球史》

【当代聚焦】

材料二1979年生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经济特区……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材料三“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现实思考】

材料四截止2015年生月15日,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个。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除日本之外的主要东方国家。(如右图)

 

  1. (1)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并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2. (2) 请写出两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对比材料二、三,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3. (3) 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或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1. (1) 史实: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大蒜、苜蓿等陆续传到中国。

    ──白寿彝《中国通史》

    推论: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2. (2) 史实: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新唐书•选举志》

    推论:进士科是唐代读书人人士做官的重要途径。

  3. (3) 史实:新纪元以来,中华民国之名,既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主权属国民全体,载在临时约法,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有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

    ──沈恩孚《五十年来中国政体改革之经过》

    推论: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稳定了政局。

  4. (4) 史实: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包括: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成分可以让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更大些……赋予经济特区政府有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推论:经济特区的创办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5. (5) 史实:1921年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的法令解除了对小企业实行的国有化,将这些曾收归国有的企业通过出租的方式交换原业主经营,实际上是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非国有化了。

    ──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推论: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 (6) 史实:从1948年到1952年,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到1950年,欧洲的国民总产值达到1250亿美元,在马歇尔计划不到4年的援助时间内增加了25%,比他的战前水平增加了15%。

    ──金海《从马歇尔计划看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演变》

    推论: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使西欧摆脱冷战的阴影。

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事务。这是中央政权最早管辖今新疆地区的行政机构。

以前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如果今天你踏上丝绸之路,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大漠、长河、落日。从古城西安出发,一路西去,漫漫长路……就像一次人生的回放。遥想历史,下列对古代丝绸之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B . 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C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 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不断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当乾隆皇帝津津乐道自己的“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时,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天体运行……

材料三:从1688年以后,……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为该国创造了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也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共同原因是什么?请各举一例史实。
  2. (2) 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时期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国家。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落后局面的国内因素有哪些?
  3. (3) 材料中“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是什么?促使该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除了该项成就外,还得益于哪个历史事件?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西域主要指今天的(  )
A . 西藏 B . 甘肃 C . 陕西 D . 新疆
2018年央视春晚的《丝路山水地图》引起公众极大关注,它如一把珍贵的钥匙,有助于学者们更深入地研究“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功臣——张骞一时成为新年“网红”。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距2019有(    )
A . 2119年 B . 2120年 C . 2150年 D . 2156年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从此,今西藏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是在(    )
A . 公元前 40 年 B . 公元前 50 年 C . 公元前 60 年 D . 公元前 70 年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以下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丝绸之路从洛阳出发最远到达欧洲大秦    B . 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经营丝绸之路    C . 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D .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习.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开通于哪个朝代?其开通有何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盛唐气象”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特区的作用。
观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上图这条商路被称作什么?对这条商路的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2. (2) 这条商路的起点是那座城市?终点到哪里?
  3. (3) 分别写出通过这条商路进行商品贸易、技术文化交流的事例各项。
  4. (4) 这条商路在汉代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材料二: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和《汉书·张骞传》

汉朝准备消灭匈奴,想要派出使者到大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大月氏的人。张骞应召,出使月氏。

——据《汉书·张骞传》整理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见下图

请回答:

  1. (1) 阅读材料一,仿照示例,分别说明图2、图3、图4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示例:图1,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见证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2. (2) 阅读材料二,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 (3) 阅读材料三,请判断哪一幅是战国时期形势图?说明你的理由。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表现为那些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淡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

——摘自《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花生和烟草两种经济作物。它们都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经南洋传入中国。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由于生长条件要求低、产量高,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铁路建造是带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德国统一后进入第二个铁路时代,再次出现了兴建铁路的高潮。1870年,德国铁路有18560千米,1880年增至33856千米,这时就已超过英国28854千米,为西欧和中欧之冠……1848年时德国人只提到铁路是统一的因素,而现在,德国则把铁路当成是维护统一的因素……在国家力量推动下的铁路建设,猛烈刺激了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冶铁业的高速发展,并全面推进19世纪晚期德国新生技术的采用和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梅雪芹主编《世界近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四:截至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7.7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3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民航运输机场达210个,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线机场相互配合的格局。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21年9月16日,“起飞新郴州”北湖机场首航仪式举行,标志着北湖机场正式通航,郴州正式进入“航空时代”。

——摘编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2016年12月)和《郴州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穿过大漠”的商路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有何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铁路对德国的作用。
  4. (4) 根据材料四,从交通进步使世界“变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