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江南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 . 江南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C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 江南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东晋南朝时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下面古今地名对照错误的是(   )
A . 京口——镇江 B . 建康——杭州 C . 建业——南京 D . 会稽——绍兴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 . 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 .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 .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 . 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 . 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 . 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 . 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 . 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试列举两点原因。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经济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

A . 江南经济发展 B . 北方文化繁荣 C . 专制统治加强 D . 国家统一完成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 D .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与“魏晋南北朝”、“南方安定”、“北人南迁”、“奠定基础”等关键词相近的历史事件是(  )

A . 赤壁之战 B . 西晋短暂统一 C .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 孝文帝改革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1. (1) 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先进还是落后?

  2. (2) 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完成是在哪个时期?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我国历史虽然处于政权分立、南北对峙、人口南迁的大分裂时期,但是我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请回答:
  1. (1) 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发展呈现出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 (2) 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呈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次改革更加促进了这个特点的形成?
  3. (3)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艺术成就精彩纷呈,请在科技和艺术领域方面各举两个例子。
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
A . 统治者的重视 B . 北方农民大批南迁 C . 军事上的需要 D . 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材料四: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材料五:

材料六: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1. (1) 材料一的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秦始皇采取了哪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四,汉武帝把什么权力收归了中央?带来了什么影响?在秦汉之际,24铢为一两,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货币的重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4. (4) 材料六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经济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西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南朝)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材料三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北师版七下教材

  1. (1) 材料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的影响?从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考虑,其改革内容中哪一条最重要?
  2. (2) 据材料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 (3) 文中的“纸币”指什么?据材料三指出这种“纸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 (4) 材料三反映了宋朝政府怎样的政策取向?其“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5. (5)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人口增多水稻产量较低 B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 .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D . 面食、粟米的营养价值更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B . 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C .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 . 江南地区社会稳定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舟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汉文帝曾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农桑。

——《汉书》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 (2) 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措施?材料中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比北方安定 B .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开发 C . 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 . 南方自古以来经济就比北方发达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    )
A . 少数民族内迁 B . 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