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两千多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多民族”与“大一统”  ④分裂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

①国家产生   ②民族融合  ③国家统一   ④政权分立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魏晋以来,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
A . 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 . 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 .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 . 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根据下表,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    )

A . 秦朝、西晋 B . 秦、西汉战国 C . 秦、东汉 D . 西汉、东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我国古代疆域变化图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秦汉时期的政治角度分析“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时期是材料二中讲述的第一种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盛唐时期唐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几种模式?唐朝时怎样处理和边疆各族的关系?举两例说明。说说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位。
  3. (3) 根据材料三所示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汉、元朝、清朝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统治分别有何创新?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观察下方示意图,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 文明的起源 B . 国家的产生 C . 开创大一统 D . 政权的分立
学习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下列对这一时期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 . 群雄并起和国家分裂 B . 社会安定和对外开放 C . 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D .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反映了(    )
A . 文化趋同的倾向 B . 三教合一的潮流 C . 对西洋文化的模仿 D . 民族交融的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胡床、椅子、方凳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
A . 南北实现统一 B . 君主专制加强 C . 民族间的交融 D . 经济快速发展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
A . 政权并立 B . 商业繁荣 C . 战争频繁 D . 民族交融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389.3亿元

57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50.2元

24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307.8万人

3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1. (1) 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4)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 . 民族融合 B . 对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部分)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拔拔

长孙

达奚

乙旃

叔孙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 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自《人民日报》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依据材料,若一位鲜卑人的名字叫做拓跋明,他的汉名应该叫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留京官员违背了统治者的哪项诏令? 除了这个诏令,统治者为了促进民族交融还下达了哪些诏令?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代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何现实意义?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A . 成汉 B . 西秦 C . 北燕 D . 后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材料一:

  

材料二:

记载或相关研究

体现的时代特征

莫高窟445窟菩萨伎乐线描图

箜篌(kōng hóu)是拨弦乐器,东晋初年由身毒(古印度)传入我国,敦煌莫高窟中有箜篌图案的洞窟约127窟,其中唐朝67窟。

____

材料三:

①北京人的打制石器

②魏碑

《张猛龙碑》

③春秋战国的

铁农具

④元朝

宣政院印

⑤契丹货币

⑥清伊犁将军府

  1. (1)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礼乐重器,依据材料一,说出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中有关音乐的文物记载或相关研究,概括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3. (3) 从下面表格内的主题中任选一个,再从材料三中选合适的2个材料,用史实说明你选择该材料的理由。

    供选的主题

    所选材料(填序号)

    理由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民族交融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公元二世纪二十年代到六世纪中期,我国历史上的政局形势发展变化情况如下: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 . 基本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政权分立,民族间大交融 C . 政权的敌对导致战乱频发 D . 农民起义造成了改朝换代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

A . 各民族交往密切 B . 南北方战乱频繁 C . 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 . 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