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知识点

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完善:唐太宗扩大科举的规模,武则天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知识点题库

“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表明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主要途径是(     )

A . 军功大小 B . 门第高低 C . 地方推举 D . 科举考试
【世界闻名的唐朝】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帝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盛世最多的朝代,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频繁……
请回答:(1)唐朝统治者先进的治国理念是唐朝出现多个盛世的原因之一,其治国理念是什么?
(2)唐朝的盛世很多,其中最鼎盛时期称之为什么?其治国措施有哪些独到之处?
(3)列举唐朝时的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答: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材料一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1). 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哪一制度? 依据材料概括出该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 针对材料二反映出的选官制度存在的弊端,隋唐时期创制了什么新制度? 此种创新有哪些进步性?
材料三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成为后代行政划分的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3). 材料三中提到的“这个制度”指什么?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这些新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

A .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 . 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 .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 . 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右图为年画《教子成名》。它描绘的是古代女子王春娥因教育儿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而受到朝廷嘉奖的故事。与“考取功名”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

A . 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B . 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 C . 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D . 私塾先生教授《资治通鉴》
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 . 作战立功 B . 经商致富 C . 地方推举 D . 科举考试
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隋朝创立的政治制度是(  )

A . 郡县制 B . 科举制 C . 行省制度 D . 军机处
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很大发展,其中唐太宗的贡献是很突出的,他创设了殿试和武举。

错误:

改正:

情境分析:

情境一:唐朝时考中进士被称为“登龙门”。新科进士发榜之后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皇帝有时垂帘观看,是为“曲江盛会”;宴后,新科进士还要登上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游玩,并乘兴在塔壁上题名留念。

情境二: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生产力空前发展,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

情境三:……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莲花棚、牡丹棚……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1. (1)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创立于(朝代),考中进士第一名称为

  2. (2) 根据图,这两种劳动工具分别是

  3. (3) 文字描述的是宋代发达;瓦子的功能是

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

A . 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 . 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 . 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 . 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 有利于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B .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对完善科举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关键人物不包括(   )
A . 唐太宗 B . 唐高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七年级(1)班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A .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 B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科举制度发挥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时期分别是(   )
A . 秦汉与宋元 B . 魏晋与隋唐 C . 隋唐与明清 D . 隋唐与宋元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

的升降、甚至贵践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救训,最后确定下来的。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改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今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期。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探究。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它”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 (1) 说出材料一、三两种制度分别叫什么?创立这两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一中提到的“这种制度”,在宋初有何改革和发展?
  3. (3) 依据材料二,简要介绍宋朝海外贸易的情况。
  4. (4) 材料三中的“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土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 . 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 . 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 . 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 . 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诗句密切相关的古代取士制度是(    )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