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知识点题库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

A . 帝国的彷徨 B . 中华的荣耀 C . 东方的曙光 D . 王朝的振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边疆管理】

【科技文化】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世纪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1. (1) 图一反映了哪一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有何影响?到明朝演变为什么形式?

  2. (2) 图二反映了哪一制度?在图中我们今山东省阳信县归哪一机构管辖?

  3. (3) 图三,图四实物资料与我国当今哪一地区有关?为巩固统治,清朝在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哪一朝代?该朝代为有效地管理此地区,设置了哪一机构?

  4. (4) 请举例说明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

  5. (5) 【感悟历史】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或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  

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材料二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人用人”角度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大科技成就。并从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两方面分析明清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材料二: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日:“联即住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联‘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联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城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见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吴兢《贞观政委》

材料三:(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則大兴文字……他在严中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

  1. (1) 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该画反映了汉式帝时代的历史现象是,近代历史上猛烈批判儒家思想的历史事件是
  2. (2) ①材料二中“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与“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目的。

    ②根据材料三,归纳康照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实施治国策略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对于片言只字捕风捉影,就大搞文字狱。这种现象最早与下列皇帝有关的是(    )
A . 秦始皇 B . 隋炀帝 C . 明太祖 D . 康熙帝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科技开始徘徊并趋于落后,而在西方,进入18世纪中期以后,一场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逐渐向欧美各国扩散,人类社会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材料二: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后来被告发。清廷认为,这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明皇位,犯大逆罪。当时,沈德潜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锉尸。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 (1) 请指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各是什么?
  2. (2) 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电气化的分别是哪些国家?
  3. (3)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明末清初,我国垂头丧气开始徘徊并逐步落后的原因。
17和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是指:(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八股取士、“文字狱” D . “海禁”
乾隆时编《四库全书》对《天工开物》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上述材料说明(   )
A . 闭关锁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 . 文化专制阻碍社会的进步 C . 科举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 . “重农抑商”阻碍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在位皇帝

治世

西汉

文帝、景帝

东汉

光武帝

光武中兴

唐朝

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不少“治世”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表空白处内容补充完整。
  2. (2)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政治制度出现的最早朝代。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图2实行的制度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和清朝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下列措施严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有(   )

①科举制的创立        ②焚书坑儒        ③闭关锁国        ④文字狱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清李祖陶曾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窥视)景,畏避太甚。”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 民族压迫 B . 八股取士 C . 特务统治 D . “文字狱”
据统计,清朝文字狱年均数量在康熙年间约为0.21件,雍正年间约为1.5件,乾隆年间约为2.2件。由此可知,至清中叶(    )
A .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 . 传统习俗日渐衰微 C . 外来文化快速涌入 D .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明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错误:;                          改正:

以下是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中对相关史实的评述,其中属于对“文字狱”这一史实评述的是(   )
A .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 .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D . 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修建长城、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据此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巩固完善土司制度 B .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 .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D . 抵御外敌的侵略
雍正八年( 1730年) ,翰林院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皇帝马上把徐骏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其存心诽谤,依大不敬律斩立决。这反映出(    )
A . 文字狱残酷 B . 官场腐败 C . 厂务机构设立 D . 设立军机处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期的统治者从思想领城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材料中的“思想的牢笼”是指(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 C . 大兴文字狱 D . 闭关锁国
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罪及师友。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 设立军机处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制造文字狱 D . 设置厂卫机构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说明(    )
A . 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 B .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 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 D .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