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知识点题库

放眼环球,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当西方开始从古老的中世纪向近代法治化和工业化的社会迈进时,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上徘徊,而且日趋保守与没落。

材料一:1640年,英国议会开会期间,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636年,他(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随后,清太宗对明朝加强攻势。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什么法律文献确立起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2. (2) 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两项措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 (3) 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怎样的对外政策,反映了没落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日趋保守,使古老的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

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个主题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对此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繁荣与开放并存 B .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 . 繁盛与危机并存 D .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乾隆年间,朝臣胡中藻的诗句中因有“一把心肠论浊清”而获罪被杀,株连九族。下列历史现象与这一现象本质不同的是(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八股取士 D . 明清帝国的更替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fǔ)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 (1) 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创立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一中“科第之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 (4)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如果把“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 .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 专制集权的加强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哭。人才凋零,文治废驰,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八旗制度的影响 B . 行省制度的影响 C . 文字狱的影响 D . 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单元主题应是(   )
A .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文化专制的加强
以下是我国不同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

  1. (1)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从图一到图三反映出中国古代皇权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以下是对皇权发展趋势的评价表,请补充表格中的部分论据。

    论点(积极作用)

    论据

    第一,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

    隋朝开凿,明朝修筑长城和营造城等。

    论点(消极作用)

    论据

    第一,强化思想文化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

    明朝实行;清朝大兴等。

中国古代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三:“……(唐宋)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成就。”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说:“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3. (3) 举两例,说明唐宋时期科技取得“非凡成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的“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过去的。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

材料三: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 (1) 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此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2. (2) 材料二反映出明朝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命题范围局限于什么?
  3. (3) 材料三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这是清朝的什么措施造成的?清朝实施这项措施的影响?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在实质上反映了(    )

图片_x0020_1514774075

A . 宣扬儒学思想的需要 B . 培养具有儒家思想人才的需要 C . 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D . 独尊儒术的需要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 .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 文化专制的加强 D . 专制集权的强化
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清朝统治者以“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为主要手段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该项措施是(    )
A . 文字狱 B . 八股取士 C . 罢黜百家 D . 焚书坑儒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该)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袭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常识课

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样, 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位进士因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该“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依据材料分析该“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么? 结合所学归纳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一点即可)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行省长官是哪些人可以担任?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用什么方法解决君相之争的?“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其措施是什么?这个措施的实施标志着什么?
  4. (4) 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实行了怎样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明朝朱元璋封了25个藩王在外抵御外敌,严令藩王不得进京,结果是藩王有兵但不得进京。而清朝王爷的册封是礼仪性的,且必须居住在京城,结果是王爷无兵且不得出京。明清两朝对藩王的管制从侧面反映出(   )
A . 藩王在威胁皇权 B . 分封制日渐徒有其名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

图一(汉)坐而论道图二(宋)站议时政图三(清)跪受笔录

  1. (1) 材料一中图一方框内内容应是什么?指出图一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及图二所示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最早出现的朝代。
  2. (2)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图三“跪受笔录”的原因,进而指出图一到图三君臣礼仪变化所反映的实质。
  3. (3) 下列是王明同学正在制作的“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表格,请补充表格中的部分论据,并指出王明同学评价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

    论点(积极作用)

    论据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巩固国家的统一;

    ……

    秦朝修建长城,隋朝开凿①,明朝营造②城等

    论点(消极作用)

    论据

    第一,强化思想文化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

    秦朝焚书坑儒,明朝③,清朝④等。

清朝人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乾隆帝斥责“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诗人被杀,全家被抄斩。这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   )
A . 焚书坑儒 B . 八股取士 C . 厂卫制度 D . 文字狱
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确定下来的。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四: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 (1) 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一点即可)
  2. (2) 依据材料二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出清代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材料四中“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科举,公卿大臣有权推荐“举人”,一般寒士,无人荐举,纵有诗名,也是枉然。北宋初年的科举,极大扩充了取士的名额去填充各级官僚机构,同时严格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材料二:明中期至明末,各类学校生员人数增长了17倍,而科举每科录取的进士人数只增长了3倍。大量士人被摈斥于科举大门之外,不得不另谋生计,时人记载某些地方“合郡之士,半为商人”,也有一些士人“因贾人之请”进行创作,如著名小说集刘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均是如此。

----摘编自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的分化》

材料三:清入关之初,统治者就认识到了科举对于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于是沿袭明制,定期实行科举八股取士。乾隆时期满族大臣鄂尔泰说:“(八股)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

---摘编自李兵张伶伟《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科举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科举体系出现的“危机”,并举一例说明当时士人的应对办法。(不得照抄材料)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统治者沿用科举八股取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