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知识点题库

在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 , 经一段时间后NH3 的物质的量增加了2.4mol,这段时间内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mol/(L•s),则这段时间为(   )
A . 6 s B . 4 s C . 3 s D . 2 s
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N2+3H2⇌2NH3 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气的速率最快的是(    )
A . υ(H2)=0.2mol•L1•s1 B . υ(N2)=0.4mol•L1•min1 C . υ(NH3)=0.3mol•L1•s1 D . υ(H2)=0.6mol•L1•min1
反应4A(s)+3B(g)⇌2C(g)+D(g),经2min B的浓度减少0.6mol•L1 . 对此反应速率的正确表示是(   )
A . 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8 mol•L1•s1 B . 分别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1 C . 在2 min末时的反应速率,用反应物B来表示是0.3 mol•L1•min1 D . 在这2 min内用B和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都是相同的
在2A(g)+B(g)=3C(g)+4D(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数据是(   )
A . vA=0.9 mol/(L•s) B . vB=0.5 mol/(L•s) C . vC=1.4 mol/(L•s) D . vD=1.8 mol/(L•s)
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求:
  1. (1) 此时A的浓度c(A)=mol/L,反应开始前容器中的A,B的物质的量:n(A)=n(B)=mol;
  2. (2) B的平均反应速率v(B)=mol/(L•min);
  3. (3) x的值为
可逆反应A(g)+ 4B(g) C(g)+ 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
A . vA=0.15mol/(L·min) B . vB=0.6 mol/(L·min) C . vC=0.4 mol/(L·min) D . vD=0.005 mol/(L·s)
游离态碳在自然界存在形式有多种,在工业上有着重要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由木炭与硫黄、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黑火药爆炸时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其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高级碳粉可由烃类高温分解而制得,已知几个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C(s)+O2(g)=CO2(g)        △H1= -393.5 kJ•mol-1

    2H2(g)+O2(g)=2H2O(1)   △H2= -571.6 kJ•mol-1

    CH4(g)+2O2(g)-=CO2(g)+ 2H2O(1) △H3= -890.3 kJ•mol-1

    则由天然气生产高级碳粉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 (3) 活性炭可以用来净化气体和液体。

    ①用活性炭还原氮氧化物,可防止空气污染。向1L闭容器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和NO,某温度下发生反应C(s)+2NO(g) N2(g)+CO2(g),测得不同时间内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物质的量/mol

    时间/min

    NO

    N2

    CO2

    0

    0.200

    0

    0

    10

    0.116

    0.042

    0.042

    20

    0.080

    0.060

    0.060

    30

    0.080

    0.060

    0.060

    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保留两位小数)。10-2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若30min后升高温度,达到新平衡时,容器中c(NO)∶c(N2) ∶c(CO2)=2∶1∶1,则该反应的ΔH0(填“>”、“<”或“=”)。

    ②活性炭和铁屑混合可用于处理水中污染物。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总质量相同、铁的质量分数不同的铁炭混合物对水中Cu2+和Pb2+的去除率,结果如图所示。当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时,也能去除水中少量的Cu2+和Pb2+ , 其原因是;当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大于50%时,随着铁的质量分数的增加,Cu2+和Pb2+的去除率不升反降,其主要原因是

在可逆反应:2A(g)+3B(g) xC(g)+D(g)中,已知:起始浓度A为5mol/L,B为3mol/L,C的反应速率为0.5mol/(L·min),2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则关于此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2min末时A和B的浓度之比为5:3 B . x=1 C . 2min末时B的浓度为1.5mol/L D . 2min末时A的消耗浓度为0.5mol/L
下列四个数据是在不同条件下测出的2A+B=3C+4D反应速率,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数据是(    )
A . v(A)=0.5 mol·L-1·s-1    B . v(B)=0.3 mol·L-1·s-1 C . v(C)=0.8 mol·L-1·s-1    D . v(D)=1.0 mol·L-1·s-1
将一定量的A,B,C三种物质(都是气体)放入固定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内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A、B、C可表示为
  2. (2) 用A表示在0~10min内的反应速率
  3. (3) 在该条件达到反应的限度时反应物B的转化率为。(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并保留1位小数)
  4. (4) 开始时容器中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之比为


反应4CO(g)+2NO2(g) N2(g)+4CO2(g)开始进行时,CO的浓度为4 mol·L-1 , N2的浓度为0,2 min后测得N2的浓度为0.6 mol·L-1 , 则此段时间内,下列反应速率表示正确的是(   )
A . v(CO)=1.2 mol·L-1·s-1    B . v(NO2)=0.3 mol·L-1·min-1 C . v(N2)=0.6 mol·L-1·min-1    D . v(CO2)=1.2 mol·L-1·min-1
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浓度都为1.0 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 , 反应生成气体Z。10 min后,测得X2、Z的浓度分别为0.4 mol·L1、0.6 mol·L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
A . X2+2Y2 2XY2 B . 3X2+Y2 2X3Y C . 2X2+Y2 2X2Y D . X2+3Y2 2XY3
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的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 v(H2)=0.2 mol·L-1·min-1   B . v(H2)=0.04 mol·L-1·s-1 C . v(N2)=0.01 mol·L-1·s-1   D . v(N2)=0.2 mol·L-1·min-1
某温度下,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3A(g)+bB(g) cC(g)+2D(s),12 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反应进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图中两曲线相交时,A的消耗速率等于A的生成速率 B . 0-2 s,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s-1 C . 化学计量系数之比b:c=1:4 D . 12 s时,A的转化率为75%
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0.15mol∙L-1∙s-1    ②v(B)=0.6mol∙L-1∙s-1  ③v(C)=0.5mol∙L-1∙s-1  ④v(D)=0.45mol∙L-1∙s-1。下列表示该反应进行由快到慢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 ②③④① B . ④③②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②④③①
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 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此段时间内,该反应的速率 可表示为(   )
A . B . C . D .
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5min后该反应停止进行 B . 5min时Y的体积分数约为47% C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D . 前2min内,用Z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已知X(g)、Y(g)在适当条件下可反应生成化合物 , 反应过程中用X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X与Y的反应是可逆反应,且在时达到平衡状态 B . 时,的生成速率小于其消耗速率 C . 时间段内,保持不变 D . 若某时间段内消耗 , 则该时间段内消耗
将气体X、Y置于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反应进行到4s末,测得X为 0.5 mol,Y为 0.4 mol,Z为 0.2 mol。则用反应物X浓度的减少来表示该反应速率为(   )
A . 0.025  B . 0.0125  C . 0.05  D . 0.1 
对于化学反应 , 下列反应速率关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