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B .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 .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 .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秦始皇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特征的是

A . 推行郡县制   B . 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吏 C . 制定法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D .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夏曾佑曾评价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秦皇之政”是指(  )

A . 察举制 B . 分封制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 宗法制
“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   )

A . 秦始皇 B . 唐太宗 C . 汉武帝 D . 康熙
秦朝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 . 用隶书代替其他文字 C . 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 .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嬴政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 为自己歌功颂德 B . 确立皇帝独尊地位 C . 整顿社会秩序,规范称谓 D . 恢复周代的礼制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 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 . 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下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②秦代统一文字为小篆   ③民族关系   ④冶金铸造水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 (2) 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史记》中记载了“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王绾、李斯廷议郡县与分封的故事。下列有关该年的说法准确的是(   )

①“二十六年”距今将近两千年

②该年应理解为“(秦)始皇元年”

③此时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初创期

④柏拉图《理想国》问世逾百年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    )

A . 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 B . 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 C . 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D . 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

A . 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B . 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 . 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D . 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 (1) 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2. (2) 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3. (3) 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 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表现为(  )
A .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B . 地方实行郡县制 C .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选拔及考核官吏的制度 D . 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
A . 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 . 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 . 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 . 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下图是秦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

A . 太尉 B . 皇帝 C . 御史大夫 D . 丞相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   )
A . 突显皇权至上 B . 加强思想控制 C . 反映皇帝独尊 D . 确立官僚政治
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集体宰相制度   ③儒家正统                ④官僚政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