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 . 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 . 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 . 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

A . 尚书被中书取代 B . 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 . 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 . 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自古皆封建诸候,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汉祖以匹夫起事,解群雄而定一尊。……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中的“天之变局”是指(   )

A .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B .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D . 从贵族世袭到多布衣将相
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差异是

A . 根本目的 B . 地方制度 C . 中央机构 D . 皇帝权力

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 .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 . 分封制、郡县制 C . 郡县制、行省制 D . 分封制、行省制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李建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争吵)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材料反映了(  )
①唐太宗任人唯贤               ②魏征为人刚直,敢于说实话
③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         ④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③④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

A . 壮大皇族力量 B . 保证列侯利益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笼络王侯人心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A .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 . 其弊端日益突出 C .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 .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桑弘羊等人代表政府对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发表了看法,节选如下:

大夫(桑弘羊等人)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罢之,不便也。”

大夫(桑弘羊等人)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大夫(桑弘羊等人)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

  1. (1) 据材料概括桑弘羊等人赞同汉武帝时期的哪些经济措施,理由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桑弘羊等人对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态度,并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 “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 “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庵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度除,而应“不均者均之”, “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 项怀诚主编《中国材政通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

  2. (2) 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

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 .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形成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

A .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 . 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 B . 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 . 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 . 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选项体现世家大族特权的是(    )
A . 分封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文帝取消地方政府对州刺史和其他地方官员的任命权,而将这一权力交给吏部。然后,逐步采用其他措施以使集中的任命权有效地实施。措施之一为“回避法”,它规定州县官员不得在其原籍任职。此外,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年终考核,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升降赏罚。为了维护新的官吏体制,又采用了几种对策。一是皇帝亲自巡视,文帝就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地方官员的行政效率。另一个对策是他指派巡视州县政府的官员,使之充当隋帝“远布之耳目”。第三个对策是派专使调查某一特殊情况,然后上报。第四个是利用御史台,它拥有大权,不但能查访官员的公务,而且还了解他们的私生活,如有不良行为,即行弹劾。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 门第等级依然森严 B . 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 .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 人才选拔资格放宽
《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
A . 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 . 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 . 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 . 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