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题库

下图是圆明园遗址(局部),通过第四单元学习,你对此印象最深的是该图反映了(  )

A . 元代行省制度的兴盛 B . 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 C . 太平天国规模巨大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暴行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西方的严峻挑战,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延误了20年。原因在于

A . 林则徐等改革派的退让 B . 倭人等顽固派的阻挠 C .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 . 统治集团未认清世界大势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

A . 领事裁判权 B .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 居住及租地权 D . 沿海航运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它在印度拥有强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诸海洋。英国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这一障碍主要指(     )

A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 闭关锁国政策 C . 虎门销烟 D .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
“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 . 向中国倾销鸦片 B . 打开中国市场  C . 向中国输出资本 D . 妄图瓜分中国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更有利。”恩格斯评论的这场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 . 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 . 领事裁判权 B .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 居住及租地权 D . “门户开放”政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九岁时进入耶稣会学校学习.十六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十九岁时加入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著名数学家丁先生学习天算,二十五岁时参加一个学术中心,二十六岁时乘船前往东方传教,并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从此,他便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踏遍中国南北,于1610年死于北京。

    利玛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直接的知识,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表示称赞,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同时,他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

    利玛窦对明末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和吏治败坏,也有详细的描写。他说:“大臣们作威作福达到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自己所有的一切。”“有时候,被告送给大臣一笔巨款,就可  以违反法律和正义而得活命。”……而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正是通过向皇帝、大臣和大吏们赠送礼品才逐渐取得立足之地的。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且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国官场情况的描写。

19世纪40年代,我国思想界“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 B . 明清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 . “经世致用”治学传统影响 D . 《海国图志》的推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等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这一现象说明(    )

A . 中国自然经济全面解体 B .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西方人喜欢喝中国的茶,穿中国的丝绸 D . 中国的茶、丝生产商品化程度高
【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岐而视之。”“欲拒绝通商,屏斥洋货,言中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 (1) 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这些规定(    )
A . 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 . 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 . 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依据 D .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
A . 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 . 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 . 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 . 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    )
A . 极力维护天朝上国体制 B . 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刻本质 C . 将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 D . 认识到外国公使入京的巨大危害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
A . 协定关税 B . 五口通商 C . 治外法权 D . 公使驻京
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二)论证观点】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

【(三)阐释事物】

  1. (1) 从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3. (3) 试从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B . 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 . 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 . “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中方没有翻译,对约文的英文本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这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 . 不懂依据国际公法 B . 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 C .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D . 成为列强操纵的傀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材料中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具备了必需的基本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通过哪些手段获得这些条件的?
  2. (2) 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