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题库

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 . 外国列强的入侵 B .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 C . 中国缺少外援 D . 列强相互勾结
1861年清政府设立抚夷局,局设未久,即改为总理衙门,其办事人员及轮班入值方式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择满汉各二员作为总办,二员为帮办,办理奏折、照会、文移、关税等事。但它一直被视为一种临时性的机构,终晚清之世,君臣朝野之间,士大夫顾清议多耻于任职其间,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总理衙门任事者,独无年表。1901年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清末的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遭遇不能表明

A . 清朝天朝大国观念遭到打击而动摇的事实,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B . 它有被迫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一面,带有半殖民地化的印记 C . 总理衙门后被改为外务部,结束了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尴尬局面 D . 其职权太过有限,且带有屈辱色彩,士大夫普遍对其持排斥态度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哪项能说明这一点

A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 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C . 协定关税 D . 赔款2100万银元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

A . 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 B . 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 . 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 . 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列强在19世纪上半期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 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 . 列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 C . 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D . 中国是当时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

A . 坚船利炮 B . 洋纱洋布 C . 自由平等的观念 D . 欧洲风俗习惯
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达1:1700左右。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 . 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 .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 . 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闻一多《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    )

A . 《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B . 《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C .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 B . 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 C . 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 D . 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

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䜣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D .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所以林则徐才是这场战争的祸首,请评论此观点。

(要求: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某班历史课围绕“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下面是同学们的一些看法,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 . 林则徐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 B . 英国向中国传播近代政治制度 C . 英国要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 D . 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河航运权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香港岛

A . ①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同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 隆繅丝厂。1898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欧洲: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欧洲:1823年英国浪漫主义诗 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 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密尔发表《论由由》。

中国: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

图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近代不平等条约直接相关(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 . 推卸战败责任 B . 谋求制敌之道 C . 缺乏理性反思 D . 改进外交策略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C .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D .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 . “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 . 《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 . 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