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题库

以下各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A . 割占香港岛 B . 赔款2100万银元 C . 中国开埠通商 D . 领事裁判权
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因素包括:①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②英国已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③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       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 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应为(  )

A . 五口通商权 B . 领事裁判权 C . 最惠国待遇 D . 内地传教权
图7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 . 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 . 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 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 . 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 中国的关税主权逐渐丧失 B .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 商品经济己取代自然经济 D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某条约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知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关于这一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 B . 双方出于规避外交冲突的考虑 C .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 . 在当时对双方都有利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 .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 洋务人才的匮乏
170年前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 .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B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 . 中国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
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    )
A . 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B . 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C . 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 . 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1842年9月1日,钦差大臣耆英等联名向英国发出照会,开列中方希望就《南京条约》未竞事宜继续善后交涉的12项内容,其中第八条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结果英方代表借此机会将该条款发展为(    )
A .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 领事裁判权 C . 设立租界的特权 D . 开设工厂的特权
美国史学家狄力普·巴素在《鸦片战争和世界贸易制度》中说:“多边世界贸易的必要条件,已将鸦片战争变为与生命攸关的必需品……如果说糖蜜或米对鸦片是有效的转变的话,这冲突可能被称为糖蜜或米战争。”此观点(    )
A . 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B . 是在为英国发动战争辩护 C . 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D . 反映了战争对中国的促进作用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
A . 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 . 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 . 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D . 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据此可知魏源(    )
A .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B . 主张沿海官兵与夷人顽强作战 C . 提倡官民共同抗战 D . 践行“师夷长以制夷”的思想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 . 勒索赔款 B . 直接威胁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 C . 为了争夺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 D . 英国在海上拥有绝对优势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
A .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 .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 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 . 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南京条约》附件)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马关条约》)

五口通商。便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辛丑条约》)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 . A B . B C . C D . D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的财政体系,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整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所谓解饷,就是地方对中央的财政上缴;所谓协饷,就是富省在中央的指令下对穷省的财政调拨。但19世纪40年代以后,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20世纪初的新政期间,清政府力图以法令形式统一全国财政,建立新式财政机构,培养近代型的财政人才和理财专家,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过去财政的政府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算和决算的编订,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相沿已久的封建财政体制开始逐渐向近代财政体制转化。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有何意义?
对外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章地升起了在这海城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19世纪中期)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即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三: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四: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中美两国首次经贸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首次通商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政策及其表现。(不得照抄原文)
  3. (3) 指出材料三中中美贸易的趋向并说明导致1980年中美贸易变化的直接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中国产品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5. (5) 综上并结合所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对外政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 .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 .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 .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