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一种观念

A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D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刻意模仿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 . 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 . 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 .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 .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B .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C .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认识不足 D .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 .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一文中说“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下列对梁启超所说“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的具体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更多的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
③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④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近代中国曾经多次遭到日本的侵略,下图是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本店不进日货”)的宣传画,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是( )

A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 抗日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     )

A . 民国三十五年 B . 民国三十七年 C . 民国三十八年 D . 民国四十年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C . 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D . 规定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这体现了当时国人追求

A .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 . 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D . 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 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中国同盟会 B . 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C . 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D . 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 .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列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 . “创立民国” C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 “天下为公”
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

材料二: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三: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的“有所坚持,有所妥协”是什么?

  2. (2) 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3. (3) 结合材料三,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

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
A . 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 . 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 . 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 . 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梁启超评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
A . 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B . 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C . 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D . 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
A . 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 . 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 . 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 . 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 . 天赋人权 B . 主权在民 C . 君民共主 D . 民贵君轻
孙中山认为共和体制可以让夙著声望的英雄,都能分占一部之长,从而消除如历代中国“地方豪杰”的“野蛮割据之纷扰”的现象。这表明孙中山(   )
A . 认为实施民权主义有其可能 B . 意识到割据阻碍共和国建立 C . 找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良策 D . 没有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1. (1) 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的诞生”建立的政权性质并简述该政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初期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