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 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 . 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 .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 . 黄花岗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北伐战争 D . 南昌起义

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围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 . 图一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 . 图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 . 图三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 . 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国民大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 . 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 . 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的转变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 .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 .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 .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观念·观念社会化·社会行动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材料二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含义

时段

人民统治

与专制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民选领袖

君主

1864—1894

12

323

7

5

1895—1900

149

640

102

7

1901—1908

391

1210

39

0

1909—1914

76

490

16

0


材料三 近代西方历史中,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主持审判查理一世的大法官以英王违反与人民的契约为名,判处国王死刑。北美大陆会议代表们认为“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遂决定与英国决裂。法国大革命期间,“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民的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人权宣言》。

  1. (1) 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

  2. (2) 阅读材料二,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3. (3)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人民”一词在上述各国代表的主要群体;并概述 “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章炳麟(号太炎)看来,“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中庸之道,“多在可否之间”,是封建统治者的“南面之术,愚民之术”。保皇派以儒家所倡的道德相标榜,实际上却是一群“志在于禄”、“污邪诈伪”的伪君子。他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强调“革命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养成知耻、重厚、耿介和必信的优良品质,能够对革命事业“确固坚厉,重然诺,轻生死”,即使是“私德"、“小德”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任天下之重”。

材料二(章炳麟)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洋洋数万言,严夷夏之防,大复仇之义,截断众流,振响人心,予孙中山当时所领导之民族革命运动,以一大声援。同盟合流而声势益为浩大,辛亥之成功,章氏之力为不少也。然章氏志在排满,仅言光复……后在日本作代议然否论,以代议制为封建之遗物,非中国所宜。

——苏渊雷《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章炳麟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章炳麟的民族主义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种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制约专制 B . 保障三权分立制度 C . 体现主权在民 D .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民国初年学生崇拜的对象

材料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2: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崇拜的对象是哪位?”结果如表:

姓名

孙文

陈独秀

蔡元培

段祺瑞

胡适

梁启超

吴佩孚

票数

473

173

153

45

45

29

27

姓名

李大钊

章太炎

冯玉祥

袁世凯

康有为

孔子

庄周

票数

25

10

7

5

3

1

1

问题:

  1. (1) 从材料1看,学生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2. (2) 将下列人物与其相关的事件连线(在字母后面写序号)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李大钊

    B创办《青年杂志》        ②胡适

    C宣传马克思主义          ③孙文

    D提倡改良中国文学        ④陈独秀

    E制造“洪宪”帝制        ⑤梁启超

    F发表《变法通议》        ⑥袁世凯

  3. (3) 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显示的民国最初十余年间学生崇拜对象变化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信条》出台的历史背景、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修订的《十九信条》进行评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

A .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 .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 .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宪政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体,所谓价值理性就是关照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权力的实现;所谓工具理性就是人们通过宪法约束政府权力,从而保障自我权利不受过度膨胀的国家权力的迫害。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体系更多体现了工具理性这一特点。这在当时是因为(    )

A . 体现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B . 实现三民主义的现实需要 C . 民主宪政是救亡图存的手段 D . 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薄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以一位法国人的眼光去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加以评判。他考察美国民主制度所采用的是比较和借鉴的方法。虽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最好的民主国家,但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国的民主制度来发展法国的民主制度。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依照托克维尔的观点,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法律和民主是美国人民的两大主心骨。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就如同爱他们的父母一般。

——摘自向文翰《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钱穆和托克维尔对政治文明特点的共同认识并予以说明。

  2. (2)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效果的差异,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
A . 议会主权至上 B . 分权制衡的原则 C . 人民主权至上 D . 政府权力过于分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十年前的今天,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宰割和瓜分,国家危在旦夕。而全国人民却仍然处于宗法制度、三纲教义和纲常伦理的束缚之中,做顺从的奴隶。袁世凯1915年5月25日在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上签字,12月12日宣布登皇帝位,在同年9月15日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出版了,揭开了我国启蒙运动的序幕。

材料二:陈独秀提倡启蒙运动,并不是仅仅在唤醒国人起来救中国于危亡之际,这固然是他的直接的目的,他的更长远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纲常伦理的奴隶思想,把国人推进到自由、民主与科学的现代观念,从而为中国进入现代国家先进之林创造条件,这才是陈独秀发起启蒙运动的真正目的。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揭开了我国启蒙运动的序幕”的历史背景。
  2. (2)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归纳陈独秀提倡的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时代意义。
晚清世界历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了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如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晚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 推动国人向西方学习 C . 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 D . 推行清末新政的需要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相似之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B . 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C . 曾在武汉建立与清朝正式对峙的政权 D . 革命纲领都有反封建的性质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种观念(    )
A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