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在“共和革命百年”即将到来之际,著名学者杨天树在《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选举了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 C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下列人物中,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是

            A                            B                              C                            D

A . 洪秀全 B . 陈独秀 C . 孙中山 D . 毛.泽东
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这说明(   )

A . 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 B . 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 C .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 D . 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 . 提倡反清复明 B . 抵制保皇势力    C . 宣扬传统文化 D . 激发民族主义
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同学是(   )

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

A . 甲同学 B . 乙同学 C . 丙同学 D . 丁同学
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

A . 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 . 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 . 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 . 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能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

A .    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 . 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 . 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 . 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这表明(    )

A . 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 B . 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 C . 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D . 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 .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B .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 .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
A . 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 . 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 .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 .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纸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方等《戴季陶传》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 (2) 据材料二,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 (3) 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 . 彻底消除了人们的封建意识 B . 贯彻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C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铲除了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材料二:“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新时期颁布的部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经全面修改后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韩非子和亚里斯多德观点的相似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在立法方面的重大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包括国务卿、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

——摘编自1787年联邦宪法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作用。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 . 世纪之交出现救亡图存高潮 B .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 .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 . 经历了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武昌起义之后,未到月余,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而此时的清廷仍保留着强大的武装。这说明(    )
A . 清廷的覆亡有其必然性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清廷仍有稳固的政治基础 D . 辛亥革命只是偶然的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

材料二  ……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    )
A . 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 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 C . 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 D . 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开始于(   )
A . 鸦片战争后 B . 辛亥革命后 C . 五四运动后 D . 新中国成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