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获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

A . 要防止右,但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B .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 C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 .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

A .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 . “大跃进”运动 C . 农村人民公社化 D . “文化大革.命”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

A . 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 . 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 . “文化大革.命一到实施拨乱反正 D . 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某校学生准备举办一个“文革往事”的讲座,他们打算请亲身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师做主讲人,请你根据下面几位老师的出生年代,帮助他们确定最合适的主讲人

A . 黄老师 1947年 B . 张老师 1966年 C . 李老师 1972年 D . 郑老师 1978年
“文革”时期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罪名的是

A . 周恩来 B . 毛.泽东 C . 邓.小平 D . 刘少奇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关键在于

A . 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 .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 . 彻底批判封建残余思想 D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在遭到红卫兵强行批斗时抗议道:“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这样的事发生在(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 三大改造时期
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材料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中央号召浙江革命造反联合总部所属群众和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派实行大联合,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进行夺权斗争。”此材料所述事件(    )

A .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B . 是改革开放的先声 C . 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大转折 D . 应出现在1967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卫兵和造反派把阶级敌人拉到台上,在他们的脖子上挂上大牌子,上面写上阶级敌人的名称和其本人的名字,有的还在其头上戴上与土豪劣绅一样的长圆锥形的帽子,在其上面写上“打倒(阶级敌人的名称和自己名字)”,还有把是领导干部的两手用墨水或黑油漆涂黑,称为“反革命黑手”。先由红卫兵或造反派头头宣布其罪状,然后带领台上台下的许多人振臂高呼口号,口号的内容是“打倒某某”或“砸烂某某狗头”,有更甚者用“火烧油煎”等口号,最后当然还要高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毛主席万岁”。

——《批斗》

材料二: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 (1) 材料一反映出当时公民权利保护方面有何现象?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的法律限制了什么机构的行为?此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时代》周刊一直关注中国的变化,以下四图均选自《时代》封面,其中与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对应的是(  )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所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 .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 . 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C .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 要实行改革开放
材料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以来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指出导致变化的体制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下列名字大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是(  )
A . 文明立宪复兴 B . 解放建国援朝 C . 超英跃进文革 D . 抗敌太行和平
下列选项,与图宣传画信息无关的是(    )

A . 创作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B .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 体现了一元化领导制度 D . 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读书》杂志创刊号(见图),被称为“在那个精神世界经历了长期禁锢而刚刚得到释放的时代”的诞生物,被视为“新启蒙时代”的象征之一。因为其(    )

A . 终结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混乱 B . 开启了对“两个凡是”的反思 C . 探讨社会问题展开思想交流 D .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
A .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B .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211’工程”的标语 C .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 .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 . 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C . 要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 (2) 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 (3) 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