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手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①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②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大跃进”时期,许多人起名叫“超英”“卫星”“红旗”等。依此类推,与“卫红”“卫东”等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 文化大革.命 B . 香港回归 C . 新中国成立 D . 抗美援朝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

A . 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 . 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 .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 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 .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 . 消除了政治腐败现象 D . 严重践踏了民主和法制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历史史实,其中践踏法制、践踏人权的(   )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个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对这组镜头解读正确的是(   )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③④
右图是新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其下列的标语与图片内容匹配的是(    )

A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 . 紧跟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D . 人民公社无限好,万里江山一日新!
服饰和娱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近现代中国服饰和娱乐也在发生着改变。

材料一 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

“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

  1. (1) 依据材料,概括提倡“剪发易服”的理由。

  2. (2) 材料二反映出社会文化生活的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 .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 .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 .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 .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

A . 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 . 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 . 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 . 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 .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 .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 . “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 . 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 . 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 . 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C . 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 .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下表为商务印书馆某年版《新华字典》附录中的《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节选)。这反映出(    )


A . 中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遭到严重践踏 B . 鲜明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特色 C . “左”倾错误使标点符号用法遭到篡改 D . 毛.泽东思想在当时得到了深入贯彻落实
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    )
A . 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 . 防止个人崇拜 C .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    )
A . 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 .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 . 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 . 要正确处理好敌我矛盾
下面是我国1950—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其中城镇人口缓慢增长的时期是(  )

A . “一五”计划时期 B . “大跃进”运动时期 C . 改革开放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观察中国》

  1.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民治”建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情况?它对政治建设有何危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为了避免材料二的悲剧,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增加了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此规定反映了(    )
A .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 . 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C . 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五四”时期,爱因斯坦曾二度访问中国。“五四”的许多激进分子,为了表明列宁的民主是与爱因斯坦的革命科学相结合的,提出了“民主和科学”这个通俗口号。中国人认为革命飞跃和爱因斯坦主义是一致的。

——A·弗里德曼《爱因斯坦和毛:革命的比喻》

材料二:一位工人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说:“总的感到对爱因斯坦这个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应狠狠地批判,应该摸这个老虎屁股。”1973年,《复旦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了李柯的文章《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文章说:“牛顿沿着形而上学的道路,把时空看成是高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最后成了神学。爱因斯坦沿着唯心论的道路,也使时空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实质上也成了绝对时空,最后也不能不走上为神学张目的道路。”

——胡化凯《“文革”期间的爱因斯坦批判》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革命飞跃”的联系。提倡爱因斯坦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2. (2) 材料二反映中国人从哪两个角度对爱因斯坦进行了批判?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导致中国人对爱因斯坦评价不断变化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