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刘少奇被批斗时,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但是刘少奇最终还是受到无情的迫害,这表明文革期间

A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 . 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D . 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受到破坏

图是《接受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这一历史场景发生于什么时期?

A . 20世纪50年代 B . 20世纪60年代 C . 20世纪80年代 D . 20世纪90年代
由于对领袖个人崇拜的风气日益增长与阶级斗争不断地扩大化和绝对化,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   ④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个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 ,毫无根据。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③④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在“文革”最严酷的时期,“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朱德只是诙谐地笑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①“文革”时期“左”顷错误盛行②“文革”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③朱德对这种现状的结束充满信心④朱德认为“文革”不是严酷的时期,扁担会要回来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请回答: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材料二 对于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中国都颇有看法,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美国

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

——美国某艺术家的歌曲(1934年前后)

中国

罗斯福的经济控制主张,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的传统政策,其结果是“不会有几分收成的”、“是不能乐观的”。它恐怕“连许多经济的坏习和制度的缺点”都无力或不敢加以改革。

——刘觉民:《罗斯福的经济复兴计划与美国的经济控制政策》(1933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主与古希腊雅典民主相比,它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2. (2) 以罗斯福新政中“新东西”为出发点,分析材料二中两种看法的局限性。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 . 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C .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D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下列词汇,能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是(   )

A . 高指标三面红旗超英赶美 B . 走资派上山下乡红卫兵 C . 身份证包产到户发家致富 D . 互联网安居工程房地产
材料: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领导机构,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该机构(    )

A . 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大倒退 B . 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 . 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D . 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
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革”时期
张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 . 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 . 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 . 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 . 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
A . 红军战士长征日记 B . 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 C . 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 . 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    )
A . 粉碎“四人帮”集团 B . 主要领导人的“两个凡是” C . 粉碎“林彪”集团 D .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 . 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 . 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197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
A . 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B . 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C . 意在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D . 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