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知识点题库

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A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 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 .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 .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 .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 . 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B . 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C . 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D . 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能够印证该材料观点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45年9月日本战败签字投降;1972年9月,中日建交;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日,缓和了小泉时期紧张的中日关系,成功实现了“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这些事件启示我们:中日两国(    )

①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②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③应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④在国家利益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①②③④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这表明(    )

A .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B . 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C . 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 D . 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西方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在1945年崩溃,这是因为西方的核心世界如今已经很强大了,即使是最大的战争也不能将其全部毁灭。苏联已经重建了工业,这是德国所不及的,苏联的炸弹差点在美国国土爆炸。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对中国开战所造成的破坏及美国对日本的破坏却将东方的核心区域彻底毁灭了。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让西方的统治变得越来越强大。毋庸置疑的是,西方的统治地位依旧存在,不过问题在于谁是领导者——苏联还是美国。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

  1. (1) 材料中“西方的核心世界”指哪两个国家?它们在战争结束前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分别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了“如今已经很强大了”的。

  2. (2) 材料中“东方的核心区域”的两个国家,它们战后20多年没有官方正式交往,是什么事件直接促进了它们的建交?目前,影响它们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3. (3) 战后为解决材料中“谁是领导者”的问题,它们彼此斗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结果如何?

1969年12月18日,基辛格在年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其他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像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美国提出以上主张主要基于(  )

A . 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复存在 B . 与中国为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C .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美国不得不正视现实 D . 认识到与中国结盟将将使美国在苏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
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

A . 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 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 C . 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D .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砝码
1971年11月30日,一条新华社发布的公告震动了世界,它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尼克松访华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 . 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的对抗 B . 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C . 促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 . 打破了台湾海峡两岸交往的坚冰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

A . 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B . 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 . 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D . 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战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较量,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美国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

——《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 (1) 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请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0年代初,西德已实现经济奇迹,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和改善国际地位,加之中苏分歧公开化,西德上下出现了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的呼声。1964年5月,双方驻瑞士的外交机构就发展两国关系问题首次进行官方接触,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取得实质性结果。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西德同苏联、东欧关系逐步正常化,中国与西欧国家建交出现高潮,以基民盟主席施特劳斯为首的西德对苏强硬派一再试探与中国发展关系,同时西德各界要求同中国建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在野的基民盟要求联邦政府同中国建交,基民盟领导人之一,时任联邦议院外委会主席施罗德提出了访华愿望。勃兰特政府也向中方发出了愿与中国谈判建交的信息。1972年7月,施罗德主席应邀访华,是新中国成立后来访的首位西德重要政治家。施在与周总理的谈话中表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联邦政府和在野党都主张两国就建交问题进行谈判。乔冠华副外长以外交学会副会长的名义与施罗德主席共同签署内部谅解,声明两国政府都有早日建交的愿望,并商定通过双方驻第三国的外交代表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这份谅解为两国通过谈判正式建交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1972年10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与联邦德国外长谢尔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只有15分钟的签字仪式,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德建交公报。

——据《百度百科》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联邦德国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国际背景。
  2. (2) 根据材料分析促成1972年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的因素。
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
A . 日内瓦会议召开 B .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上海公报》发表 D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周恩来同志杰出的外交思想,丰富的外交经验,精湛的外交艺术,坦诚的外交风格,使每个中国人引为自豪。”下列史实可以为上述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①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④1971年周恩来率团参加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972年,尼克松访华直接推动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这些“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有一外国领导人说道,“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材料涉及的外交事件是(   )
A . 乒乓外交 B . 基辛格访华 C . 尼克松访华 D . 中美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