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 知识点题库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A . 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 . 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 . 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 . 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 .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 .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

A . 洛克 B . 孟德斯鸠          C . 伏尔泰 D . 卢梭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 . 彼特拉克——以“人学”对抗“神学” B . 拉伯雷——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 . 卢梭——倡导“人民主权”说 D . 狄德罗——宣扬科学与理性
梁启超将孟德斯鸠关于政体的学说概括为:“则人人皆治人者,人人皆治于人者”,“而其本旨之最重要者,则人人皆自定法律,自选官吏,无论立法行法,其主权皆国民自握之,而不容或丧者也”。该学说体现的思想主旨是(    )

A . 民主选举  开明专制 B . 三权分立  司法独立 C . 直接民主  议行合一 D . 依法治国  主权在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其父母都是路德宗虔诚教徒。受休谟等人的影响和启发,他建立了先验批判哲学,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对西方哲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羁绊,对晚明的启蒙思想起着一定的激发作用。

他们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

材料二: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就是善良意志,它是无条件的,先天的至善,是先天的绝对命令。

王阳明认为“天理”即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赋理则,是先天固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

康德认为意念具有选择善恶能力。人本来就具有“向善的素质”,人性中的恶是由于意念受感性欲望的影响产生。王阳明认为“有善有恶意之动”,在《大学问》里也说:“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动而正之。”王阳明认为,要“为善去恶”,就要穷理修身工夫,具体表现为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相互贯通的过程。王阳明指出穷理修身工夫在于正心。对康德来说,为善去恶就是“意念之纯粹化”,即“恢复我们内在的具有向善的素质”。

——以上材料摘编自《康德“自由意志”和王阳明“良知”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康德和王阳明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二。指出康德“自由意志”学说和王阳明“良知”学说的共同点。

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

A . 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B . 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C . 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D . 个人意志即主权
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 . 主张恢复雅典的民主制度 C . 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 . 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法制发展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韩非子》

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

——西塞罗

材料三: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有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

  3. (3) 如何评价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这一学说,举例说明这一学说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 .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 . 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C . 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 . 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说:“启蒙是什么?启蒙是让我们每一个人脱离我们自己所招致的被监护的状态,我们每一个人要独立,在我们的面前没有神,没有那种一定需要我们去崇拜的那样的权威。”这表明启蒙运动的主要价值是倡导(    )

A . 个人独立自由 B . 社会民主平等 C . 宗教信仰自由 D . 民众彼此认同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中国

西方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土归流”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作用。

  2. (2) 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同之处,并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指出中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

康德说:“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可见,康德主张(    )
A . 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 纯粹理性批判 C . 人非工具 D . 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③时期中西方思想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 “信仰即可得救” B .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D . “法治取代人治”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  )
A .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B .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C . 倡导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 D .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意大利的薄伽丘通过小说歌颂现实生活,反对等级观念;德国的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挑战教皇权威;法国的伏尔泰等人主张天赋人权、民主自由,抨击专制制度。这反映出(    )
A . 反封建斗争形式日益多样化 B . 人文主义深入发展 C . 思想解放曲折反复 D . 欧洲社会矛盾中心不断转移
民主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01

材料二: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某著作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技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 (3)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美国学者劳伦斯•普林西比指出:“在中世纪和16、17世纪,并没有一个‘科学家’阵营在奋力摆脱‘宗教人士’的镇压,这些不同阵营根本不存在。”劳伦斯意在说明(   )
A . 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是相伴而生 B . 科学与宗教更多是思维方式冲突 C . 需要重新审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D . 科学家与宗教人士都为信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