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思想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 .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 .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 . 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 . 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 . 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原因 C .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 .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 . ①②⑥ B . ①③⑥ C . ②④⑤ D . ③④⑦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 .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 .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 . 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 . 近代科技的进步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A . 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 . 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 . 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 .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戴震(1724年—1777年),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重新解释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在继承并尖锐批评程朱理学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戴震特别擅长于哲学分析、抽象与理性思辨。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戴震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打破了“天理”、“理”的神圣性、神秘性,他指出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宋儒将“理”与“欲”截然对立,戴震则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者,存乎欲者也。” 欲、情、知是天赋的人性,天赋人以“心”,即理性思维来调节作为感性存在的人。换言之,人欲并不可怕,也不是邪恶的,追求人欲的满足是正当的人性要求。欲、情、知三者条畅通达,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章太炎对戴震特别推崇,但是钱穆则不以为然。

——根据李帆《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戴震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推崇戴震思想的原因。

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赢,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

A . 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 . 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 .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 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

A . 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B . 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C . 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D . 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A . 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 .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 . 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 .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 .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近代学术思想传播到中国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让中国人适应天主教,经过一番曲折摸索,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努力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他学会中文,取号为“西泰”,以结交儒士。通过多番努力,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官僚仕绅的活动圈子。利玛窦在传教的同时极大地迎合了儒家文化的需要,他们根据中国知识阶层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有选择地突出或者省略了某些内容,即使在宣传基督教的某些信条时,也多使用儒家的术语和思想来进行诠释。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

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

第二阶段

1860~1900年

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第三阶段

1900~1911年

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

第四阶段

1912~1919年

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发生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7年11月,梁启超开始执教湖南时务学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变法维新大业。在学堂中,梁启超放言高论,无所忌惮。他当时的教学法有两面旗帜,“一是陆王派的修养论;一是借《公羊》《孟子》发挥民权的政治论”。梁启超在课堂讲授中,在学生的札记批语中,以“公羊三世说”为中心,发挥《孟子》中“民贵君轻”“诛民贼”“保民而王”“与民同乐”诸义,涉及民权、议院、总统、道德、官制、习俗等诸多敏感领域。

——摘编自李宝红《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

材料二:倭变法以来,凡几稔矣。吾不谓其中无豪杰能者,主权势而运国机,然彼不务和其民,培其本,以待其长成而自至,乃欲用强暴,力征经营以劫夺天下……不知兵之可恃而长雄者,皆富强以后之果实。无其本而强为其实,其树不颠仆者寡矣。……华人好言倭学西法,徒见皮毛,岂苛论哉!

——-摘编自严复《原强续篇》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宣传西学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式的利弊。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严复等人关注西学保留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 . 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 .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 .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定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上述思想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反对清朝统治 B . 反对专制统治 C . 救亡图存 D . 发展资本主义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表现在(  )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③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萌芽

④被引进到中国,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
A . 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 . 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 . 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 . 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儒家的“仁爱”价值观。孔子从人性本善的基本前提出发,倡导“仁爱”,这是个人基本的善念和品质。……中国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要求政府在灾难时期承担起对于民众的生存救济,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的职责范围。

西方国家具有较深的宗教信仰,因此慈善活动必然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原罪论”的宗教思想很是值得我们分析。这种思想意识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行善从而减轻自己的罪行而获得上帝的原谅从而得以升入天堂。此外,相对于我国的官本位的慈善理念,西方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公众的参与,以美国为例更多地是表现为基金会或者是救助团体,然而这些大部分都是非政府性质的机构。

——摘编自李新鑫《中国慈善文化的源起与西方社会慈善业态的比较》

材料二:近代中国灾荒的特点是烈度强、范围广、灾类多、破坏重。天灾人祸交织叠加,使得民众生活于水火之中,传统慈善救助模式辐射面窄,无法让慈善业的社会功能发挥应有作用。……在中国,一些西方传教士在救灾过程中忘我地工作,强调人道主义,这让国人看到了全新的慈善救助模式,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了解、学习、效仿那些新的慈善救助方法。期间,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每当某个地方有大的灾患出现,他们就利用同乡会、同业组织这样的平台,积极捐助和募款,有的还亲自前往灾区一线参与救灾……慈善作为涉及人的尊严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公共行为,势必成为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媒体也乐于报道。

——捕编自周秋光主编《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上)》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中国和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慈善思想转型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 .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 . 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 .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 .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
A .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 .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
A . 《时务报》 B . 《青年杂志》 C . 《新青年》 D . 《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