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思想 知识点题库

德国汉学家李博教授曾指出:“大约直到1919年,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这段材料反映出

A . 日本是各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的唯一渠道 B . 十月革命在当时对中国的思想界无任何影响 C . 留日学生已成为中国传播先进思想的主力军 D . 日译西书的出版是促成五四运动发生的主因

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
 

 

 



A . ②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 .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 . 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 . 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 .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 . 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 .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下列观点中属于近代维新派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A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B .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C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 “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 .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 . 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 . 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 . 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
A . 林则徐、魏源 B . 康有为、梁启超 C . 孙中山、章太炎 D . 陈独秀、胡适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

A . 统治者个人喜好 B . 当时的经济状况 C . 文人学者的喜好 D . 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

A . 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B . 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C . 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D .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19世纪末,对戊戌变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是(    )

A . 《敬告青年》 B . 《孔子改制考》 C . 《文学改良刍议》 D . 《庶民的胜利》
李鸿章致郭嵩焘的信中写道:“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这主要反映了(    )

A . 经济近代化与思想近代化脱节 B . 李鸿章与文人学士为敌 C . 单纯改良方式不适合近代中国 D . 晚清时期文人相轻严重
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

A .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B .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C .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D .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1901年起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薪式抢炮。后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再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从材料可知清朝新旧军队的差异不包括(    )

A . 招募、训练机构 B . 训练方法、征兵方式 C . 建军目的和军制 D . 兵源、兵器、战斗力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两方思湖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 (1) 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认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抵起思想解放运动?
  2. (2) 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两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生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 (3) 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 (4) 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 .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B .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 .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D .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C

戊戌变法,首在裁观,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D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明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时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 A        B . B        C . C        D . D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他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  )
A .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 .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 .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 .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   )
A . 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B . 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 C . 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 D .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