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 .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 B .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 .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D .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 . 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 . 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C . 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D . 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材料三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问题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摘编自《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

1924年 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

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 . “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B . 《义务教育法》的初步形成 C . 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D .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B . 《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 . 《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D . 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国家最初推动“211工程”计划的目的是(    )

A . 普及义务教育 B . 多渠道筹措经费 C .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D .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下图是我国某时期大陆主要高校迁移图,该图反映出(    )

A . 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B . 南京政府持续推行教育及人才保护 C . 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因战争而中断 D . 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格局逐步改变
教育在古今中外对于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2. (2) 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状况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
A . 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 . 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 . 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 .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1世纪伊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2009年欧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与培训2020》战略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对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求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和投资;印度在教育发展规划中也强调,把教育放在“最高度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俄罗斯为增强大国优势,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优先发展项目”,各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2年12月,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发布了《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报告,确保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大学教育。2013年韩国政府也明确提出确保所有学生接受优质大学教育的机会。……新世纪初,在发达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习。韩国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用于电子教科书开发、教师再培训以及云网络建立。法国提出了“数字教育服务”的概念……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的新趋向,为我国当前及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和思考的问题。

——整理于徐辉《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1世纪伊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2009年欧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与培训2020》战略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对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求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和投资;印度在教育发展规划中也强调,把教育放在“最高度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俄罗斯为增强大国优势,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优先发展项目”,各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2年12月,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发布了《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报告,确保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大学教育。2013年韩国政府也明确提出确保所有学生接受优质大学教育的机会。……新世纪初,在发达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习。韩国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用于电子教科书开发、教师再培训以及云网络建立。法国提出了“数字教育服务”的概念……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的新趋向,为我国当前及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和思考的问题。

——整理于徐辉《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随着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回顾高考路是研究高考改革的重要素材之一,如图便是其中的某一曲线图材料.从该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高考改革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B .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必将提升高考录取率 C . 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高考的改革 D . 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加快了高考改革
材料: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书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据《2019共和国勋章获奖人物事迹简介大全》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漪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漪身卜体现的时代精神。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在学校举办的农场和工厂中参加劳动;二是参加学校安排的下厂、下乡劳动;三是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摘编自陈磊、栗洪武《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 .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 . 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 .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结合苏联扫盲教育的经验,在农村开展扫盲教育。内容与群众紧密相连,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弹性学习机制,取得很好效果。这表明当时扫盲教育(    )
A . 与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 B . 完全照搬苏联教育模式 C . 体现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D . 培养了大批高精尖人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私学传统发端于先秦。那时,诸子百家各树一帜,为了宣传其学说主张,不仅收徒讲学,而且也聚徒论政……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把“有教无类”作为一项准则推广后,私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了整整两千年。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私人办学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的积累和实践。

——摘编自徐庆全《中国古代书院》、张雪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教育部发文,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由国家统一办理,改为公办……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上消失。……以1982年《宪法》对民办教育合法性的确定、1985年中共中央发文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1987年国务院发文第一次明确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为标志,民办教育迈入全面复苏和规范管理的阶段。到1991年,仅民办高校(非学历)达到450所。1992年9月以后,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各类教育,民办教育开始进入活跃发展和加速发展阶段。

——摘编自张雪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指出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及其办学意义。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我国民办教育的特点,指出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背景。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科类高等院校及专业建设得到高度重视。1949年全国高校共计205所,其中工科类高等院校28所,占全部高校的13.7%;高校学生总数11.65万人,其中工科生3.03万人,占总学生数的25. 9%。1951年,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提出工科类高等院校调整方案,注重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此后两年时间全国新建矿冶、钢铁等12个工学院,建成化工、电机等专业体系。1952年后,全国高校共201所,其中工科类高等院校数量为43所,首次居各类院校第一,占比21.4%;高校学生总数19. 11万人,其中工科生的数量6.67万人,亦位列各科学生数第一,占比34. 8%。

——摘编自陈聪诚《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影响。
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
A . 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 B . 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 . 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D . 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