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 . 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B . 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C .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 . 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政治 B . 文化传统 C . 人口密度 D . 地理环境
哪位领导人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A . 毛.泽东 B . 邓.小平 C . 江Z民 D . 胡J涛
学校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发展

材料一: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其中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社会。第六编外交。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材料三:严复提出: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严复认为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问题。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前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每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习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材料二: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只是通过国教教会管理。到了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并且出台法律规定,其中1870年的《福尔特法案》中规定,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1918年《费舍教育法》规定;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

——摘编自【关】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材料:1958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月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建系伊始,他明确近代力学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为此,他不仅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水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瓷、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到大学的最后半年,指导学生参加早期研究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此外,他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是创造力的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他写信给作为高新技术突击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倡导设置新专业——材料设计。

——-据《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与实践》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2. (2) 根据材料,推出20此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较领域的重大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工人代表在谈及当时扫盲教育的意义时感慨:人家讲政策、讨论生产技术,自己在一旁根本抽不上嘴,这让我觉得很惭愧。材料主要说明当时的扫盲教育(   )
A . 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意识 B . 有利于政治建设的开展 C . 顺应了工农群众的诉求 D . 表达了经济建设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
据统计,1865—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    )
A . 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 . 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 C . 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 D . 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一五”计划的执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从1952年起,在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的同时,全面地、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19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急需的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对过去培养目标过高、专业设置过窄的情况进行了调整,本科职业教育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弊端已经充分地被人们认识到,本科教育的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国家专业目录种数大幅度减少,本科教育强调基础宽厚,更加注重做事与做人教育的统一。

——摘编自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阶段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背景。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 .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 .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经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 .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学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1倍 67.4万人 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4.1倍 1432万人 6.9倍
小学 1681000所 4.9倍 11626.9万人 3.9倍
A . 建立起了人民教育 B . 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 .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 . 开展了“教育大革命”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成就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②④③
“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 .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 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农村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下乡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尤其是学龄者文盲和青壮年文盲,重视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工作,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强迫学龄儿童和青年农民就近入学等措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建设者还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展经济相结合,实行“富教合一主义”,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90年代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努力推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两基”工作。农村是“两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2001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试点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影响。
[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5 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4 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到1990年,全国有1495个县普及初等教育,占比约为76%,城市基本实现普及初中教育。

1986年3月,国务院制定(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明确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财务、基本建设、人员、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对外学术交流等自主权。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较本、专科学生达到206.6万人,比1978年增长1.4倍,1987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推动成人教育向多功能、多规格发展。到1988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本、专科生达到172. 8万人,比1980年增长8.2倍。

——摘编自程中原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方言纷歧的状态与国家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推广普通话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1956年,国务院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各地相继制订实施方案。从1956年秋季开始,绝大多数地区小学开始教学注音字母,中小学教师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依托于基层党组织的推动,1958年,推广普通话运动也随之在基层社会开展起来。“请你讲普通话”“统一祖国语言,提高人民文化”等标语口号,墙上、树上带有拼音字母的流动识字牌大量出现。各地将当前的政治、生产内容编成问答题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并在生产和日常休息时间,开展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至今,“学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已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意识。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的运动影响。
1953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这一规定(   )
A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 C . 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 有助于人口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