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灭亡与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题库

下图所示的工具,王帧在《农书》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

A . 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 B . 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 C . 冶金业得到迅速发展 D . 使用灌钢法炼钢成为可能
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 .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 .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国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地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诏曰:“倾狱多冤人,用刑深刻,联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地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古代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側面考察》

材料二:到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也就是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基督教的兴起,赦免被作为“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尤其是在12世纪,基督教中爱、罪、救赎的经典教义,直接影响到教会法对异端问题的处理,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理性的神权赦免制度,即上帝因为博爱,有权赦免那些有罪之人而正是这种神权赦免为世俗间的王权赦免奠定了理论基础。“君权神授”是封建社会中君主权力合法化的典型思想及理论,君主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行者,其一切权力都被认为是上帝授予的,其中就包括了赦免权。因此,君主有位于法律之上的宽恕他人的权力,即赦免一个被法律判罪之人的权力。也就是说,君主在代为行使上帝所有的赦免权。

——《特赦鉴照政治智慧》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赦免制度与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异同。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自古以来,世界各国都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利。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两例。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以美国为例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如何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对权力的监察和制约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型耕,由是显辟倍多,境内丰给”。据此可知,东汉(    )
A . 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B . 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 C . 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 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 土地兼并 B .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 . 国家授田 D . 土地私有
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东汉时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
A .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削弱 B .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 .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 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 . “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 . 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 . 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 . 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 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 . 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用于(   )
A . 灌溉 B . 制瓷 C . 耕种 D . 冶铁
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

记述

出处

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

《汉书·食货志》

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

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

东汉牛耕壁画

A . 普遍使用耦犁耕作 B . 铁制生产工具推广 C . 犁耕技术不断提高 D .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 . 军人控制政权的局面 B .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 .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以下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
A . 光武中兴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安史之乱
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
A .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 . 国家培养人才 C . 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 不利于地方有效管理
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
A .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 . 为国家培养人才 C . 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出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下表可用来研究(   )
皇帝 和帝 殇递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七国之乱”的爆发 B . “光武中兴”的兴起 C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初年,战将以其军功有较高的话语权,甚至可以改变三公人选,有的战将还不守律法,胡作非为。建武六年,刘秀用亲信取代功臣指挥中央军,罢省郡国都尉官、复员地方军队、并省地方郡县;十二年,开始大规模地剥夺中央军功阶层官职;十八年,废除在地方上集军政大权于一体的州牧制度,复置刺史。刘秀对主动请辞的功臣,加大分封规模;对被剥夺官职的功臣则保证高爵厚禄;对继续任职的功臣则不予奖励。纵观改革过程,刘秀跟功臣一直“和睦”相处。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离职后的空缺。他对儒家教育大力支持,使东汉的经学发展达到辉煌顶峰。

——据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取得成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秀的“退功臣而进文吏”改革。
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开始出现外戚专权 B . 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 . 汉代专制皇权加强 D . 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    )
A .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 . 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 C . 掌握了同家最高决策权力 D . 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