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 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 .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 .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 .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 . 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 . 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 . 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 . 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汉化政策 D . 新租调制
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 .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 .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 . 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 . 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 .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 . 游牧民族农业化 C .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 .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 消灭了鲜卑陋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 . 均田制的推行 B . 民族融合的加深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社会风俗的变化
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  )
A . 汉武帝 B . 北魏孝文帝 C . 宋太祖 D . 明太祖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 .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1500至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

1500年城市数(名称)

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万

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

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万

0

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40万以上

0

2个(伦敦和巴黎)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

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1. (1)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2. (2) 阅读材料三,归纳1500—1700年欧洲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启蒙思想来源的特点,简述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发展历程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原因是均田制( )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②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迁都            ③尊儒崇经       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

A .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 .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 .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主要说明的是(    )

A . 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B . 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C .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D . 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经·大雅》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旧并非对峙关系。王安石的“新桃换旧符”虽有改革的含义,但也不是要打碎千百年的传统。而“五四”精英眼中的“新”则是欧洲中心史观,特别是哲学家康德的那种把新旧看成是“光明与黑暗”“启蒙与愚昧”甚或“善与恶”的关系。

——摘编自相蓝欣《从“中体西用”到“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对外思想的变迁与内涵》

根据材料,围绕“新与旧”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中外历史上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的两个重大事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

序号

思考题

1

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

4

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

  1. (1)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 (2) 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3. (3) 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