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 .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 . 迁都洛阳 C .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 . 改革鲜卑旧俗
拓跋部建立代国时,我国南方正处于

A . 西晋 B . 东晋 C . 曹魏 D . 南朝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①放弃武力兼并战争  ②仿照汉族的一些统治方式,按人口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③重用汉族儒生,完善国家机构  ④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 . 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 B .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 .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 . 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新租调制 D . 汉化政策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 . 阶级矛盾 B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 . 民族矛盾 D . 鲜卑族内部矛盾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 .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 .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 .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

A . 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 . 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C . 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 .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 . 知识丰富 B . 诗辞文章写作 C . 汉族文化 D . 政治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 . 阶级矛盾尖锐 B . 民族矛盾尖锐 C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 .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

A .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 . 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 .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 . 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先进经济形式实质是(    )

A . 奴隶制经济形式 B . 封建制经济形式 C . 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 . 半畜牧半农业经济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 . 知识丰富 B . 诗辞文章写作 C . 政治 D . 汉族文化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

A . 减轻农民的负担 B .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巩固北魏的统治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戊戌变法 C . 孝文帝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
A .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B .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黄帝 C .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 .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 .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 .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 .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2. (2) 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材料中的“魏”当指()
A . 西周时的魏国 B . 战国时的魏国 C . 三国时的曹魏 D . 北朝时的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