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 .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C . 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 D . 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 . 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 . 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 . 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习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 .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 .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据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史》记载,有唐一代记入忠义列传的有三卷59人,孝友列传的卷26人,烈女列传的一卷47人,外加循吏列传一卷26人,儒学列传三卷68人。据此可知,唐代(   )
A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日益稳固 B . 科举考试以士人的品德为选拔标准 C . 私学兴盛推动了儒学体系的完善 D . 科举促进了儒家教化思想深入人心
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   )
A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 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 C . 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 D . 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
北宋高僧契嵩在其著作《辅教篇》中将儒家的“五常”与佛教的“五戒”等同看待:“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曰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这反映了 (    )
A . 佛教地位的不断衰落 B . 社会主流价值观多元 C . 儒释融合的发展趋势 D . 儒学的复兴已经完成
儒家的治国理念对中国的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内涵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3. (3)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伦理本位的政治文化是将血缘宗法关系的氏族社会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体制相融合。大一统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使得中国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信念,也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核心的统治方式。德法并治思想把德的教化功能和法的强制效果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达成共识的社会治理理念,无论孰轻孰重,皆是不可或缺的治国之道。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在这种孝忠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孝亲、忠君、爱国,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重义务而轻利益。

——摘编自刘静、韩冰《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西方现代国家观念在启蒙运动时期进一步发展并成熟。洛克认为自然法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有保护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人们制订契约形成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同时,被授予权力的统治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束缚,如其违约,人们有权反抗,甚至重新订约,另立新的统治者。依据自然法则,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康德提出国家应建立在三个理性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彼此是平等的,作为公民是独立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和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和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积极作用。
当17世纪中国儒家学说传入法国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法国奉为道德黄金律,并且在伏尔泰等人的努力下,曾两度被写进了法国宪法。据此可知(   )
A . 欧洲资产阶级托古改制 B . 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儒家道德学说 C . 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 D . 中国儒学与西方“理性”思想本质一致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道:“儒家的思想学说终于形成了理路贯通、兼备形上形下、可以实用于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这一过渡的完成应该是在(   )
A . 先秦 B . 汉代 C . 宋明 D . 明清
唐代诗人中李白以仙人自诩,人称诗仙;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人称诗圣。材料表明当时(    )
A . 文学艺术多元性 B . 对外交流的繁荣 C . 社会政治的宽松 D . 三教合一的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 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在,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 .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继承了先秦道家宽大、自然、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等理论,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学派经常探讨的仁义、道德、贤能、知识等概念。影响其思想内涵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 社会环境的变迁 B . 统治阶层的态度 C . 生产力发展水平 D . 思想自身的演变
某学者用“无治主义”、“德治主义”、“天治主义”、“法治主义”来评价先秦某四家学派,下列言论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①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则得祸

②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③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 . ①④②③ B . ②④①③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③②④
唐朝时,佛教的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道教认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韩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这体现了(   )
A . 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动 B . 三教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 C . 心学在唐代的影响力较大 D . 儒学社会主流地位的动摇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
A . 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 B . 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 . 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 D . 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告诚子弟:“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且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由此可知当时(    )
A . 社会普遍重视学术文化学习 B . 文化因素是阶层流动的基础 C . 儒家文化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D . 文化条件利于维持家族门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宣传及阐释中国特色,必须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摘编自《习.平谈治国理政》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具体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 东亚文化圈形成 B . 造纸术传入中亚 C .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 . 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