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
2.道教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 . 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 C . 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 . 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能印证此观点的言论是(    )
A . “示存异方之教。” B .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C . “突厥世为盗寇,百姓之仇也。” D .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老,安能尽善。”
《旧唐书・武宗纪》记载唐武宗会昌五年“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这段材料反映了灭佛的原因是(    )
A . 寺院经济膨胀,影响政府税收 B . 佛教兴盛,危及儒学正统地位 C . 佛教广泛流行,政治势力扩展 D . 佛教不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
A . 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 .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 .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 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下表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和演变。由此可知(   )

春秋时期

杞梁是杞国战将,后来在与莒国作战时阵亡。国君准备在野外向杞梁妻表示哀悼,杞梁妻拒绝了。因为按照礼仪,不应该在野外悼念。杞梁妻是“孟姜女”的原型。

战国时期

齐国是一个鱼盐之地,商业比较发达,休闲文化发达。杞梁妻的故事开始进入歌谣和音乐,由于要传唱,就变成了杞梁妻会唱歌,哭腔都有韵律。

两汉时期

“天人感应”学说盛行,故事发展成为杞梁妻能哭,并感动了天地,连城垣都能够因之而崩塌。

南北朝时期

北齐大兴土木修长城,人们就把杞梁妻哭倒的城说成了长城。

唐朝时期

因为对外扩张、滥用民力,老百姓不堪其苦,就把修长城的故事与秦始皇挂上钩,杞梁妻的名字也被正式命名为孟姜女。

A . 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影响 B . 民间传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 C . 统治者态度决定文学发展走向 D . 民本思想借助传说广泛传播
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中外文化的融合 B . 天人合一的意境 C . 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 . 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反映出(   )
A . 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 B .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 . 儒学的思辨化倾向加强 D . 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宣称“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北魏僧人法果曾说:“我非 拜天子,乃礼佛耳。”这些言论反映出北朝佛教 (    )
A . 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B . 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 C .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 获得君主的倾力支持
“依法治国”是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之一,“以德治国”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表现之一。最早提出与“以德治国”相似的观点的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韩非子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原来只限于吴越等地方性崇拜,至唐代仍未完全得官方的认可。至宋代,城隍已成为全国性的信仰,不唯城里尊崇,连一些村落也建有城隍庙。这说明唐宋时期(   )
A . 道教与儒家思想相融合 B . 三教并行局面已被打破 C . 理学影响了时人价值观 D . 地方发展格局发生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二:“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材料三:“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请回答:

材料一、二、三思想的学派及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熟”。《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
A . 儒学 政治地位日益巩固 B .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有学者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当时(   )
A . 汉族官僚极力维护清廷权威 B . 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影响深远 C . 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 . 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    )

A .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B . “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C . “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D .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唐朝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朝(   )
A . 儒学主流地位开始受到冲击 B . 儒学趋向平民化 C . 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 .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所示为唐朝(含武周时期)统治者对不同学派(宗教)的态度(部分)。

表4

统治者

态度

唐高祖

规定老子的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

明令佛教地位在道我之上,册封周公、孔子,称常后改国号为“周”

唐武宗

开展大规模“灭佛”行动,尊崇道教

阅读材料,在表中任选一位统治者,指出其在位时儒、佛道三大学派(宗教)受官方重视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说明。(要求:重视程度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说明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魏晋玄学是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它所讨论的问题,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并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探究宇宙人生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这表明魏晋玄学的发展(   )
A . 助长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泛滥 B . 促使汉代经学走向辉煌 C . 有利于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 D .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
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 (2)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
A . 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B . 佛教成为农民起义暴动的思想武器 C . 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D . 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于东晋时期,陕西、晋豫地区亦有石窟出现;在南方,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据此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 石窟开凿技术日臻成熟 C . 佛教艺术的风格独领风骚 D .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