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忠孝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特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十年身到风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四、读華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病酿期。新式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美学类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士大夫读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草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预料此次革命成功之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次第开发……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孔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真能实现,造成庄严华丽之心中华民国,且将驾乎欧美而上之。

——《孙中山全集·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

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不下千百家,其中研究最透彻和最有心得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马克思。……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也没有那一个不崇拜马克思做社会主义中的圣人。

——《中山全书第一册·民生主义第一讲》

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

——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的缘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在民生方面的政策或举措。
  3. (3)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综上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质。
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类似情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 . 北方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 . 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C . 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 D . 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 .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映当时在邺下地区 (    )
A . 妇女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B .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C . 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D . 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公元666年,唐高宗准备举行封禅大典。皇后武则天提出由她自己来祭地。八年后,她又提出改“父在为母服丧一年”为“服丧三年”。690年,武则天做了女皇帝。这反映了(    )
A . 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有所改变 B . 武则天有超强的个人能力 C . 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 D .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在儒学“天人合一”的理论中,“天”曾经历了由“神”到“理”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思想因素是:( )
A . 佛道思想的迅速传播. B . 专制政治的发展 C . 封建伦理道德的诱导 D . 农业生产的发展
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 . 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 . “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 . 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 . 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与自由议》, 后来其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此可知(    )
A .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B . 儒家思想属于法治思想 C . 儒学理念影响古代法制建设 D . 古代法律比较注重亲情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
A . “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B .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 .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 . 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唐代韩愈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此举(  )
A . 希望恢复儒学的正统性 B . 意在重建封建等级秩序 C . 以复兴儒学之道为宗旨 D . 揭露了佛道理论之虚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
A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 . 顾炎武《日知录》 C . 李贽《焚书》 D . 王夫之《船山遗书》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 . 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 .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 .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 . 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唐代,许多士人对佛道思想持较为开通的态度,如白居易就主张“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这表明当时(   )
A . 三教合一成为潮流 B . 理学思想开始形成 C . 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D . 思想活跃体现多元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 . 文化取向的迥异 B .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 学术观点的分歧 D . 生活态度的差异
唐朝时期,统治者推行宽松的宗教政策,思想多元化继续发展,从儒、佛、道三教并行到三教合的趋势更加突出。这说明当时(   )
A . 佛教开始本土化进程 B . 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盛行 C . 儒学已丧失正统地位 D . 文化呈现开放与包容的特征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材料中“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对于中国今天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唐玄宗初期打压佛教势力可谓不厌其烦,实行了遣散伪滥僧尼、禁止建寺写经等政策。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敕令州郡政府铸金铜天尊和佛像各一躯,分送开元观、开元寺。他更是亲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宗教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唐朝(   )
A . 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 B . 顺时而变维护统治 C . 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 D . 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 .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 道教对社会影响最大 C . 儒学的政治地位较为稳固 D . 佛教缺乏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