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
A . 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 . 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 . 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 . 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以经解驳传等方法,致力于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这一现象说明(    )
A . 儒学饱受佛道思想批判 B . 科举制影响到士人观念 C . 儒家理论体系亟待重建 D . 市民阶层构建话语体系
古代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有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渐渐地被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看似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材料二: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

材料三: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科举制)下,有文采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以上材料均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以来法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3. (3) 依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论述科举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
A .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 .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 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 .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
A .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 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 . 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 .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20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弘扬儒学精髓的意义。
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    )
A . 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 B . 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 C . 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 D . 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
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
A . 佛道的思想冲击 B . 佛教的中国化 C . 佛儒的思想融合 D .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玄学的代表王弼(226-249年)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才是治国根本,故应当“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魏晋士人崇尚“无为”反映出当时(   )
A . 门阀制度受到抨击 B . 儒学面临信仰危机 C . 无为而治成为主流 D . 三教合一趋势显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懦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共影响。两

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

——摘编自牟发松《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批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诗歌往往反映时代思想的某些内涵,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反映的思想是(   )
A . 重人事远鬼神 B . “格物致知” C . “知行合一” D . “经世致用”
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朝慧能《坛经》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据表格内容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A . 冲击了儒学地位 B . 受到儒学的批判 C . 呈现本土化 D . 日趋世俗化
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
A . 儒学独尊 B . 三教合一 C . 儒学式微 D . 理学形成
【选做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二曲(1627 一 1705),本名李颛,陕西周至人,世称“二曲先生”。父亲李可在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中战死,母亲彭氏因无力交学费而鼓励李二曲“无师自学”,并以忠孝节义督之。李二曲矢志不渝,利用采蔬拾薪之暇,艰苦力学、手不释卷。仅靠《海篇》随读随查,路旁问字,由是识学渐广、书理渐通。周至县和邻近的眉县有几户世代读书为官的人也渐知李二曲贫而好学,于是任其借阅,李二曲有机会遍览经史子集以及佛老之书。后来,李二曲学行兼备、自成一家,以理学名士闻名关中,并与河北孙奇逢、浙江黄宗羲并称清代“海内三大儒”。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专程到周至访问二曲先生。康熙十二年(1673),李二曲主讲关中书院时,立学规、会约,约束礼仪、整束身心三月之后,便使当地“士习丕变”。李二曲去世后,全祖望作文评价李二曲说:“上接关学六百年之统,饥寒清苦之中,守道愈严,而耿光四出,无所凭籍,拔地依天,尤为莫及。”李二曲传世著作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等。

——摘编自王军强《人中铁汉火中红莲——大儒李二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李二曲取得成就的主要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二曲的主要成就。
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们的主张    (    )
A . 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B . 是针对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 C . 都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D . 利于追求建立平等社会秩序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材料二: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如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砖画》,描绘了“七贤”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出(   )

A . 士族阶层生活奢靡 B . 门阀政治日益衰落 C . 文人画与时代关联 D . 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三国时期,“自然”一词和“道”“无”的涵义相同。经学家王弼提出“自然亲爱为孝”的观点,主张“孝”是一种自然而然、以亲为爱的感情,但他又坚持“亲爱”是有等差的“亲亲之爱”。这折射当时(   )
A . 孝道观念回归理性 B . 多元一体趋势增强 C . 儒家思想顺时而变 D . 封建经济持续衰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很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经学作为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独门学问,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宪”一般地位。尤其在两汉统治者将经学研究与官禄结合起来的情形下,士人更“靡然乡风”,“咸资经术”。然而,经学在魏晋南北朝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这一变化说明(   )
A . 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B . 社会群体阶层流动日益增强 C . 儒学统治地位趋向动摇 D . 时代变化引发价值取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