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知识点题库

《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    )

A .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 B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C .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 . 《南京条约》;设租界开发通商口岸 B . 《北京条约》;联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C . 《马关条约》;俄、法、德联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D . 《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1909年,清政府开始推行地方自治,各省纷纷成立自治团体,有些地区的商人还按街区地段组织了为数甚多的基层自治团体。这表明了(  )

A . 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B . 近代民主政治的成型 C . 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 D . 君主专制政体的瓦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司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袁世凯在天津府试办新式审判厅,后来各省城、商埠都设立各级新式审判机构。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当时有洋商因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等法律的通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影响。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些举措(    )

A . 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B . 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C . 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 D .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 (1) 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饱受列强欺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符合《辛丑条约》内容的是(    )
A . 割台湾、澎湖列岛给列强 B . 允许列强在华设厂 C . 开放通商口岸 D . 惩办首祸诸臣
这次列强惩罚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规定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罚金”,以此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对发生过反对列强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这些条款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马关条约》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在华投资设厂得到允许 B .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光绪帝发布上谕指出:“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知。”这表明清政府(    )
A . 对民主革命浪潮深为担忧 B . 对世界近代化潮流作出主动回应 C . 对空前的政治危机作出被动应对 D . 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财政处,全面负责筹备整顿全国财政和统一币制;1906年,设立度支部,管理全国的田赋、税收、漕运、仓储等事宜。这些措施(   )
A .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 B . 开启了近代化的财政转型 C . 加强了清朝皇权专制制度 D . 延续同光时期集权型财政制度
“善后谈判还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确实关涉中国主权和尊严,但从各国公使刚刚结束被围困的经验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不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该“谈判”签订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
A . 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 . 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 . 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 . 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1904年,为争夺中国东北日俄两国爆发了战争,清光绪帝颁布上谕明确清廷严守中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

A . 暴露了其投降卖国的本质 B . 接受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C . 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恪守了政治上中立的原则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 B .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 .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 . 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乾隆时期,有大臣建议改革科举,甚至提出应“别思遴选真才之道”。近代以后,李鸿章、郑观应等主张改八股、停武举,并开考洋务科目、重视学堂。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废八股、试策论的主张。《申报》、《万国公报》等社会传媒持续参与。1901 年开始,袁世凯、张之洞等人逐渐争取到慈禧同意废除科举。在日俄战争的压力下,1905 年,张之洞等人抓住反对变革的军机大臣王文韶离职的机会,联合奏请迅速废科举、大兴学校。同日,清政府予以批准,并通过临时加开特科、进入学校等措施安排了大批旧科举人员。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科举改革过程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科举制得以废除的原因。
1903年清政府开设了经济特科考试。首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博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有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材料表明(    )
A .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了教育改革 B . 科举考试不再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C . 政府各级官吏均由新式人才担任 D . 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
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   )
A . 加强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 . 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C . 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D . 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
下面所示是1842年至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项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 . 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 B . 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 .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发展历程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

    1910年中国东北发生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烈性肺鼠疫。清政府立即成立了京师防疫局和东三省各防疫机构,出台百余项法规,要求各地区必须逐日向上级机关详细呈报疫情,同时任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通过解剖疫尸,证明此次鼠疫为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飞沫在人际传播。他采取隔离诊治、注射抗鼠疫血清、对公共场所实施污染源整治及清洁消毒、疫尸火化、推广使用口罩等措施。面对疫情,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多能参与募捐。1911年3 月,东北鼠疫全部消灭。庚戌鼠疫的成功防治,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机制的形成和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摘编自焦润明《庚戌鼠疫应对与中国近代防疫体系初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年份

事件

1986年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年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年

屠哟哟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

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03、2019年

SARS 时期、新冠肺炎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年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 65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防疫成功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产生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综合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