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知识点题库

材料一: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医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全球通史》一书中曾列出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其造成影响的诸多发明:钻井技术1126年传入欧洲;冶金鼓风机1200年传入欧洲;铸铁1300年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活塞风箱,1500年传入欧洲;旋转风扇1556年传入欧洲……

材料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

1966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研制经费少速度快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

1997年

银河一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计算机枝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

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

神五飞船发射成功

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

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

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

201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

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

2013年

“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

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材料二说明了什么?16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西方科技地位发生逆转。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2. (2) 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中国在空间技术和运载火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 . 1970年,中国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B .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C . 199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首次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D . 1999年,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

④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

A . ③①④②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④③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海外看中国

14世纪

中国人用纸币兑换银子的时候,在当时的西方,人们还不知纸币为何物,他们把纸能等同银子的想法看为是极其荒谬的。他们还曾经要求马可·波罗收回这些无稽之谈。

——《马可·波罗行纪》

1840年—1876年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的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新中国成立—1979年

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时代》周刊

21世纪

原定2009年9月2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则于当月19日提前出版,“China′s Moment(中国时刻)”跃然纸上,以鲜红的五角星作封面设计,美国媒体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时代》周刊

运用相关史实,对上述一段或几段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关注,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抗战史的概况

出版年

作者

著作

摘要

1939年

贝特兰

《不可征服的人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战》

记录访华见闻和国共两党的抗战

1970年

林迈可

《1937﹣1945年晋察冀边区税务制度》

关注根据地税制

1986年

班国瑞

《新四军的由来及其早期成长》

研究新四军史

2003年

方德万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年)》

肯定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2013年

米特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揭示了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

2014年

穆盛博

《中国的战争生态学:河南、黄河及其他(1938﹣1950年)》

开辟了军事与灾荒、战争与环境的综合研究

2015年

托比•林肯

《战争与和平中的中国城市化:以无锡为例》

讨论抗日战争时期与战后无锡的城市化

在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西方学界进行了专题研讨,不仅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功,还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政治和社会原因。许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及时调整政策,具有务实性,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具有渐进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解決问题。

  1. (1) 依据上表,指出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抗战史的趋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
  2.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锄禾日当午”即将成为历史。“过去叫开镰,现在叫开机,粮食越收越多,农活越来越轻。”这从根本上说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巨大成功 B . 农业发展已经全面摆脱困境 C . 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D . 机械化使农民摆脱繁重劳动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钱学森这样评价: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干劲十足。

——《感动中国颁奖词。钱学森》

  1. (1) 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学森取得成就的原因。
通过下面这幅老照片,翻开了我们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回忆。我国规定对于1岁以童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活疫苗。以下关关于接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接种是为了防治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 B . 接种属于自然免疫 C . 有利于我国儿童免疫事业的发展进步 D . 接种属于计划免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号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标志。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凡一国的

城市,不论大小,均须以同样的方法治理。法国于1789 年首先实施,法国几千个城市均采用统一的城市政府组织。普鲁士于1808 年采用统一管理。英国于1835年制定了城市法典,取消了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美国在1840年实行普通市规约制度,一方面禁止特别市规约制,一方面又扩大城市的职权范围。在城市权力的界限划定后,才谈得上具体的城市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体的城市治理问题出现了,人口拥挤、盗窃、贫富问题、娼妓泛滥等。尤其是传染病猖獗,1815年波斯尼亚鼠疫爆发,19世纪40年代中欧的马铃薯饥荒导致斑疹伤寒爆发,之后是通过公路、铁路交通遍布欧亚的亚细亚霍乱。科赫、巴斯德的科学研究作用固然大,但是公共卫生保障才是根本,19 世纪下半叶以提供洁净水和污水处理为标志的欧洲城市卫生革命遏制了瘟疫的蔓延。

——摘编自张慰慈《市政制度》 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与此相应,治理问题就显得越发紧迫。国际经验也表明,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城乡分割、公共卫生、老龄化、风险积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将会凸显,由此滋生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摘自求是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现代城市治理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我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这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此次发射地点位于下图中(   )
A . B . C . D .
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

项目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6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133.6

1577.7

2253.4

4761.0

5153.0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343.4

4283.0

6280.0

15781.0

17175

A .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B .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C .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
A . 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 . 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 . 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新中国1982年宪法所呈现的闪光点非常多。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八二宪法”(   )
A .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B . 保护和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化 C . 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 . 全面超越了“五四宪法”的水平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睦邻运动”源于 19 世纪末的英国。这一运动号召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这一号召得到了很多慈善人士的响应,并且迅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恩比馆、美国的胡尔馆这些社会服务的机构都是受到“睦邻运动” 的影响而成立的。“睦邻运动”致力于“减轻社会弊病”,通过各种行动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服务,改造社区,促进社会的平等稳定。然而,这一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后期逐步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取代。

——摘编自苏霞、李 静、吴毓祺:《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 公共服务……民政部于 1986 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随 后 1991 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政策构想,并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为了从更 高层次力推社区建设,在 1998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 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到 90 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2001 年开始, 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 年……(中共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

——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述“睦邻运动”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取代的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中国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作为崛起的大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实现国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需要给全球贸易伙伴一个稳定的农产品需求预期,同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为重点,借助于中国对外基础设施与农业技术援助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并推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这样既给中国粮食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最后,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区域农业合作,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

——摘编自毛学峰等《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需要重塑粮食安全观的背景,并据此为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这说明我国( )

①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            

②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高

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制于20世纪初国家意志和整体工业水平的低下,苏联在20年代所生产的飞机和发动机多是进口飞机的复制或改良版。而斯大林认为,在帝国主义包围下,苏联必须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1930年初,航空工业托拉斯改组为苏联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苏航空工业联合体,随后,一大批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和设计单位陆续成立,航空工业占国防工业总投资的比重由1928年的16%上升到1931年的41%。1936年,赴美学习的代表团提交了有关美国飞机制造及管理经验的报告。1933-1938年,苏联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突破,研制出飞行速度超越外国同类机型的新一代高速战机。苏联航空工业在机的产量方面因德国入侵苏联也很快就创造了奇迹,至60年代中后期,除部分民用航空器,苏联在军事飞机各领域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凡、华盾《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启示》

材料二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业萌芽于抗战前,国民政府内部形成了两个与航空发动机产生关系的机构,资委会主张制造航空发动机,航委会倾向于直接向外商购买,最高决策层也存在“造不如买”的思想,产业萌芽最终夭折。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面临日益严重的军事压力,决策层对建立本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转为支持态度,并交由单一部门管理,产业亦随之正式创立并初步发展。战后随着军事压力消除,作为军事工业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亦趋于萎缩。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早期航空发动机工业兼具军民两用属性不同的是,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纯粹是一种军事工业,这一特性导致该产业缺乏常规性的市场需求。

——摘编自严鹏《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的早期发展》(1936-1949)

材料三   航空发动机对于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至关重要,称得上工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进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飞速发展,航空发动机正在从引进与仿制逐步转入自主研发与生产。目前,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从业人员努力奋进,已经取得了不少新的重大成果,但在整体设计水平与产品丰富程度上仍有明显不足。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苏联航空工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及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进一步突破的途径。
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不到一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这得益于(    )
A . 电视的普及 B . 报纸的宣传 C . 互联网的发展 D . 电台的传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城市群有(    )

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北京城市群    ④雄安新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欧洲经济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新变化。资本主义发展的差异,使曾经“以欧为师”的俄国开始面临着不同于西欧工人运动的新情况。随着俄国革命的不断高涨,双方的理论和实践分歧逐渐暴露并不断扩大,曾经同属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俄国布尔什维主义和西欧社会主义最终分道扬镳。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雨,重新回顾和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必要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于我们正确把握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更对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选自周泉《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分野及其经验启示——写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蕴含了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